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建设十三五工作计划

城乡建设十三五工作计划

城乡建设十三五工作计划城乡建设“十三五”工作计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我区城乡建设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改革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大关键任务,持续推进五个建设,以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为先导,始终坚持以规划为统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改善城乡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城乡建设快速发展。

1、城乡发展空间逐步突破围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科学指导城乡建设发展的目标,按照前瞻性、科学性、特色性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编制规划。

“十二五”期间,一是完成了大塘山工业控规、马吃水西山路片区控规、大山铺组团控规、大山铺铁路物流园区控规、旧城片区控规,城镇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

二是完成了工业园区选址工作,发展空间有了进一步拓展的可能。

三是完成了牛佛镇、何市镇、三多寨镇、新店镇、永嘉乡5个乡镇规划调修;完成了126个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252个新村聚居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60个村庄建设规划、120个新村聚居点规划已获审批。

城市、城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规划体系实现全覆盖。

四是城镇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完成了牛佛镇古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省专家组评审。

城市规划覆盖率达100%,场镇规划覆盖率达100%,四级规划体系逐渐完善,城乡规划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有序推进。

2、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围绕我区打造“一城两区一枢纽一目的地”的战略重点,以东北部新城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东部交通枢纽逐步形成,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段、东盐都大道、东环线、朝土路等一批交通骨干和枢纽建成使用。

“十二五”期间累计城市道路建设长约8公里,面积约35.3万平方米以及东北部新城排污、排洪等城市配套设施。

城镇功能逐渐完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增强,逐步实现“市区一刻钟、区域半小时”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城镇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3、小城镇综合实力提升进一步完善小城镇道路交通、水利、生态、公共服务等功能体系建设,增强城镇承载力、竞争力、吸引力。

按照“产村相融互动”发展理念,坚持农业产业形态、农村新型居住形态、文明乡风文化形态、清洁优美自然生态“四态一体”,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居住形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完成492户,7.8万平方米新村居住区及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5000多户。

4、人居环境改善显著按照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打造“绿色、宜居”的主题,大力构建立体园林绿化系统,加大城市绿化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

十二五期间,城市主、次干道新增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完成以燊海公园、塞纳河畔、马吃水立交桥等城市公园和山体绿化城市重要节点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完成燊海井社区广场、半岛广场、龙井广场、燊海井广场、塞拉河畔广场等12个广场建设及环境整治。

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着力打造品牌,高标准建成城市景观项目,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二)存在的问题1、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不高。

一是城镇化水平总体还不高。

我区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46.23%,仍有54%的人口是农村人口,比发达地区低。

二是城镇化质量还不高。

表现在缺乏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健全,缺少发展动力。

大部分建制镇尚无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对本区的财力积累贡献不大,份额不多,导致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入学、医疗等保障困难。

2、规划调控与执行引导尚存不足。

城市规划在快速拉开城市框架,引领城乡建设发展的同时,对发展空间的规划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规划对城市建筑色彩以及特色的引领上仍需提高。

目前仍处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阶段,城市特色塑造、品质提升、环境优化的建设内容还有待增加。

3、新城综合功能与配套尚显薄弱。

“十二五”期间,我区加大了东北部新城的建设力度,但是新城区域的文化、医疗、服务等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分布在老城,新城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步伐仍然偏慢。

4、资金缺乏制约城镇加快建设。

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支持。

我区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建设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制约了城镇的发展速度。

5、专业技术力量比较匮乏。

全区城乡规划管理、工程技术、施工管理、园林绿化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影响我区城乡建设和发展。

(三)“十三五”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是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里程碑式的新起点。

“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全面进入科学发展轨道。

从国家层面看。

“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我省地处两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和支撑点,市则是两大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将继续加强以交通、水利、生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西部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城镇化深入发展期。

中国城镇化建设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二三产业对农业反哺作用更加突出,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国家实施这几大战略,将有利于我们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也有利于拓展对外经济交流合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从省市层面看。

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市作为四核之一,将进一步强化与周边中心城市的协作联动,共同返回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周边县城和城镇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三化联动,突出两化互动,构建五个,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快棚户区改造,推动建筑业发展。

依据《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我区将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期,规划》、为我区城乡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十三五发展思路和目标“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提出我区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追赶跨越、奋力崛起”主旋律,坚持“工业强区、服务业兴区”,以“两化互动、两轮驱动、三化联动”为主路径,按照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以‘产城相融互动示范区’为取向,着力打造“一城两区一枢纽一目的地”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全域规划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加速产业发展、加快人口聚集,全面提升城镇基础承载力、产业支撑力、环境吸引力、功能辐射力、文化影响力,建立起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城乡新格局,全面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区城乡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1.2%;城镇规划覆盖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6%、43.20%和8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4平方米;城镇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94%;(三)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抢抓机遇,集中精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集聚发展、集约经营的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推动城乡建设发展再上新台阶。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创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水平,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做到战略发展规划一步到位,按照城市总规,结合我区发展战略,依次推进城乡建设。

──坚持生态建设,突出精品的原则。

立足于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利用依山傍水的优越条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以历史文化为底蕴,实现特色化发展,牢固树立“精品化”的精致城乡建设理念,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品牌工程,展示城市个性化魅力。

——坚持城乡统筹,民生优先的原则。

在抓好城区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城乡综合调控作用和指导服务功能,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重点。

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全区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十三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

以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实施,积极融入川南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市“东拓、西调、南优、北控”的发展策略,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布局,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旧城区域棚户区改造,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城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以旧城和东北部新城为主体的核心城市;加快川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工业集中区,主要布局现有企业扩张及现有产业链延伸项目和新引进项目,实现工业要素相对集聚和集约发展;加快大牛路沿线经济带,依托何市和牛佛两个中心镇,重点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打造新农村示范片,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两城两区一带”的空间发展格局。

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把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相融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

2、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打造经济升级主引擎。

将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协调城乡、改善环境的主要抓手。

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少、带动作用大的高端成长型产业,引领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发展,使工业化继续成为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力,促进农业发展,使工业和农业相互协调、共赢发展。

继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成为推动工业化升级的核心力量,并为城镇化中城乡治理和社会管理提供信息平台。

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互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1、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加强城市规划的控制与集中统一管理,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统筹谋划区域范围的城镇、产业、基础设施、文化、公共服务、生态、安全“七大体系”,实现城乡空间统一谋划、资源统一配置、政策统一制订、管理统一架构、标准统一设立、生态统一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