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3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3

选择、填空:1、德国生理学家威廉·冯特的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里阐述了研究感觉、体验、意志、知觉和灵感的系统心理学,并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观点。

这部著作被后人称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P142、强化程序表:也称强化时间表。

连续强化程序、间隔强化程序(时间间隔强化程序:固定……、非固定。

比率间隔强化程序:固定、非固定。

)P783、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P914、理性情绪疗法: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P1045、动机:指向和维持行为的一种内部状态,用来解释启动、指引、加强和保持行为。

P1176、性格: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气质: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P1437、智力的差异:水平差异、类型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看书) P1828、青春期: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特殊时期。

P2369、第二性征:同样可显示两性差异的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身体的外形区别,又称副性征。

第一性征在出生时就基本完备了,第二性征却要在进入青春期后才出现。

P239填空:1.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P332.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

3.首要特质:指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影响个体各种行为的特质。

核心特质:指对人格结构具有概括性的特质。

次要特质:指对人格结构影响最小、作用不大的特质。

P1464.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的知识。

P170 选择:1.机能主义:一种早期的心理学观点,它强调作为行为和意志的功能和目的。

P152.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研究知识;主张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反对进行内省。

P163.相关法:系统地测量两个或多个变量并评估其关联性(即根据一个变量在多大程度上能对另一个变量做出预测)的方法。

P234.感觉适应:感受器对不变或重复的刺激感受性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P36(看书)5.注意的分类: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手机短信。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在上课听讲。

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打字。

P416.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系统。

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陈述性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P49感觉登记: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之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信息一次呈现之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7.阻碍因素:问题情境、知识表征、心理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

(看书)P588.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强化、泛化、消退。

P709.情绪的分类:喜、怒、哀、惧、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反应)、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P9410.情绪表达的方式: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P95(看书)11.自我归因因素:内不稳定因素,如能力、外部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度、内部不稳定因素,如努力、外部不稳定因素,如运气P1271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与生物性P14213.智力测试:IQ(比率智商)=心理年龄(MA)÷生理年龄(CA)×100 P177 简答题:一.心理学家如何做研究:心理学家的研究就如其他科学的研究一样,必须在特定的理论依据下,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并采用成熟的研究范式进行研究和论证。

心理学家的研究范式可分为实证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和实用主义范式三大类。

1.实证主义范式,主张以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规范心理学,注重量的研究,它主要遵循两条原则:经验证实原则和客观主义原则。

证实主义常用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

2.建构主义范式,主张参与,强调互动,更注重质的研究,常常采用参与观察,现场研究的方法,强调人际互动。

3.实用主义范式,强调研究策略的有效性,既不倾向于量的研究,也不偏倚质的研究,经常采用混合研究设计。

实证主义范式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与量化,最常采用的是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是研究者在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情况下,对其行为进行系统而精细的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大类。

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人和动物在各自正常的生活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实验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对周围条件,观察环境,观察对象等观察变量做出一定的控制,采用标准化手段进行观察。

2.相关法是通过系统地测量两个或多个变量,继而评估其关联性的方法。

而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则用相关系数r来度量。

相关系数的变化范围是-1到+1之间,其绝对值越大,表示相关程度越高。

调查法是相关法的常用技术。

3.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派到不同的情景中,并确保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一致,借此探讨自变量所产生的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提出实验假设,执行实验设计,收集和统计实验数据。

二.遗忘的因素:影响遗忘的因素有:时间,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和序列位置,干扰的作用以及学习程度。

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了,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

对人们重要的,有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比无意义的材料慢。

当记忆的项目增多时,会导致外显记忆的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

三.情绪过程的分析:情绪包括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以及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

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紧密联系,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应形式。

客观世界的刺激并非都能引起人的情绪,只有与人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能使人产生情绪。

情绪可以相互感染。

这是一种情绪体验,改体验被他人所激发,并最终使接受者的情绪与最初的激发者趋于一致。

四.动机的类别;1.内在动机指个体发展了一种内在的愿望来推动某项活动,研究显示它在推动个体行为方面作用更加持久,创造性更强。

2.外在动机指个体采用行为的动机依赖于个体外部的环境影响。

3.德西效应揭示了某些情况下,个体的外部激励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的现象。

五.自尊对青少年的心理意义:1.自尊对于个体适应社会环境有着显著影响,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2.自尊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学习成绩越好,自尊发展水平越高。

3.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调整自己面对的心理压力等。

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养和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促进青少年自尊的健全和发展。

五.矛盾:青春期的又一代名词: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又迫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

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这是青少年无法也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它有三种方式:1.心理断乳与精神信赖之间的矛盾:成人感使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日益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羁绊,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

事实上,在面对许多负责的矛盾和困惑时,青少年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2.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年人袒露。

与此同时,青少年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倍感孤寂,很希望有人能与他们交流,并得到他人的理解。

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友推心置腹。

3.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青少年通常希望能够表现出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

他们如果获得成功就会有超越一般的优越感,而失利就会自暴自弃。

这两种极端的情绪体验常常交替出现,使得青少年一时激情满怀,一时低沉沮丧。

论述题:(观点+举例)智力的开发P1911、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不等于及早对儿童进行正视,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提高认识兴趣,培养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情绪和行为,早期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包括音乐、美工、讲故事,参加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寓教于乐,到了学前中晚期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读、写、算教学,既不剥夺儿童和玩乐时间,泯灭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味和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2、课堂教学(最近发展区,即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材施教)3、实践活动(组织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开展游戏、棋类、手工等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强化程序表:(78,介绍方法,举例,怎样改变习惯)1、强化程序表也称强化时间表,指的是强化出现的时间安排规则。

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间隔强化程序。

其中,间隔强化程序包括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序、非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序、固定比率间隔强化程序、非固定比率间隔强化程序。

2、连续强化程序,即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即时强化。

如果每次都得到强化,反应很容易快速建立起来,这对于形成新的行为习惯尤其有效。

3、固定时间间隔程序,指按照一定的固定时间间隔,对操作反应进行强化。

例如,对一个经常不还好做作业,或者一边做作业一边玩,或者做作业速度很慢的儿童来说,可以规定一个较短的时间间隔来矫正,使儿童几乎没有玩得余地。

可以告诉儿童:你必须在10分钟之内把全部的计算题做完才能出去玩。

这样,孩子的贪玩习惯就会慢慢改变。

4、非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序,指只规定一个平均时距,但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不定的。

例如,对于不能安静入睡或要父母陪睡的孩子,也可应用非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序来改变其坏习惯,如时不时地看一下孩子是否安静地躺在床上,直到孩子睡着。

如,学生知识指导老师每周点名两次,但究竟星期几点名,教师并不确定这个具体时间,使得学生难以预计究竟星期几才点名而只好尽量保证每天的出勤,以应对随时点名。

5、比率间隔强化程序,根据反映次数给予强化,强化的出现数量是由个体反应速度决定,反应越快,得到的强化越多。

如工厂里实施计件工资制度,工人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工作,才能得到一定数目的工资,而超过了规定数量,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奖赏或奖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