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三大金融风险分析摘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规模的扩大,以及国际金融局势的动荡,中国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加大,房地产市场泡沫,地方融资平台,地下金融盛行使得中国金融存在巨大的隐患,金融的安全与危机关乎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因此,从影响当前金融稳定的几个角度来分析中国金融存在的风险是十分紧迫的。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泡沫;地方融资平台;地下金融一、引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经济货币化、证券化和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风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风险;再加上金融活动特有的信用性和虚拟性,使金融风险加大。
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并爆发,就成为金融危机,其后果危害之大,波及之广,是远远超过其他的风险的。
它不仅能破坏金融秩序,还会危及经济运行,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2011年以来国外投行接连发布研究报告,看空中国宏观经济,看空中国银行业,而惠誉、标普等评级机构更是接连警告中国内地的银行评级下调风险。
中国概念股在美国遭遇的信任危机开始蔓延,四大行2011年前5个月在香港遭遇卖空千亿港元。
香港市场遭遇卖空的银行股一旦估值下行,中流砥柱倒塌,将动摇中国证券市场的根本。
本文从当前中国金融风险的角度分析世界主要投资机构看空中国宏观经济,看空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原因。
二、当前中国三大金融风险分析(一)房地产市场泡沫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房地产市场上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应为为2.6︰1。
但2007年中国城市的平均房价与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7.6︰1,有些城市甚至超过了10︰1。
这说明中国目前房价上涨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居民收入可以承受的范围。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环比上涨0.2%。
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乌鲁木齐25.3%、北海19.3%、惠州19.0%、北京17.5%、南宁17.4%、宁波17.3%、兰州16.7%、重庆15.9%和长沙15.1%等;环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海口4.4%、合肥1.8%、九江1.7%、南充1.6%和桂林1.5%等。
2008年受次贷危机影响,房价开始回落,但房价总体水平仍然偏高,并且随着次贷危机影响逐渐减弱,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房价又开始出现上升的趋势。
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就会产生泡沫,住房金融风险就会不断累积。
目前房地产债权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
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资金链中,商业银行通过住房消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等各种形式的信贷资金基本参与了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
在房地产价格正常波动变化条件下,房地产信贷资产可能是最优质的,但是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房地产投资投机者资金回笼困难,将直接引发这些借款人的违约风险。
而且由于贷款抵押物市价较当初大幅跌落,加上其变现能力差,银行需付出较大处置成本,这就会导致银行对抵押物的处置收入远不足以补偿借款人违约造成的贷款损失。
更严重的是,如果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增长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产生,一旦市场遭遇外部冲击,人们对房地产的价格预期发生逆转,就很容易发生恐慌性抛盘。
以前房地产信贷的优质资产可能会迅速变成不良资产,也就是说房地产资产价格急剧下跌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这时候商业银行除了要承受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普遍违约风险之外,还要承受房地产抵押物损失带来的风险。
银行巨额的资产损失会引发金融动荡,如果不能及时治理,很快就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甚至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明证。
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消费的支持。
当房地产价格上涨时,银行所持有的房地产或者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资产价值就会上升,那么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盈利情况都会得到迅速提高。
因此,银行就有动力向房地产市场投入更多的资金,房地产业信贷资金供给一步抬升房价。
房价的持续上涨会吸引国内外的投机者蜂拥而入,刺激房价进入新一轮的上涨。
随着房地产价格逐渐偏离其真实价值,房地产泡沫也就逐渐产生并不断膨胀。
一旦外部冲击导致房地产价格下降,就会引起大规模的信贷违约发生。
房地产信贷违约的增加会导致银行收缩在房地产市场的信贷规模,而这又会促使房地产价格更快的下跌。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会给银行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
(二)地方融资平台2008年底以来,在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之下,各地政府纷纷上马配套项目,并急需提供配套资金,于是乎各类基于融资目的的平台公司便纷纷出炉。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迅速膨胀至7.66万亿元。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到2009年6月末,共设立8221家融资平台,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到2010年6月末,这一数字超过5000家,城投债余额仅2000多亿元,地方政府债余额4000亿元。
银行类金融机构成为地方融资平台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也成为地方财政风险可能转移至银行体系的主要途径。
从2008年底开始,为促进经济复苏,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部委争相出台刺激政策的措施,落实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其中,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鼓励地方政府成立融资平台,解决项目配套资金的规定。
一时间,各地争相成立各类融资平台,各商业银行也群起仿效,争相加入平台融资市场。
尤其是涌现了一大批县级政府的融资平台,其数量占全部平台数量的60%。
应该说,短期内,融资平台的出现为拉动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长期以来,县级财政普遍存在严重的支付缺口,公益性建设需求较大,收益性项目现金流不稳定,治理结构问题重重,挪用资金现象普遍。
绝大部分债务都是通过银行、信用社等存款类金融机构获得,部分是通过发行城市建设债券获得。
当前,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孕育多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2009年以来设立的融资平台特别是县级融资平台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县甚至设立十多个融资平台,2009年的贷款增长超过80%。
对于以吃饭为主的县级财政而言,其风险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再加上各种数量不明的担保,其隐含的风险更是难以测度。
2、各地财政能力被过高的估计,资产被多次重复抵押,财政还款能力被多次用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担保,地方融资中的杠杆率明显偏高。
很多本级财政收入仅能支付融资平台贷款的利息支出。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始终不明晰。
除融资平台的负债外,拖欠工程款、借用其他企业资金等也是主要的债务。
各种隐形的债务侵蚀着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从而成为财政风险向银行部门转移的根源。
根据2010年6月公布的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最高的达364.77%。
由于县级财政先天不足,长期依赖省、市平台开展融资业务,县级融资平台风险可能传导至省、市两级财政。
3、地方政府为融资平台提供的资本金普遍不足,存在以少量资金周转,对银行信贷资金进行“钓鱼”的现象,银行贷款在相当一些县级融资平台中甚至达90%以上,且大多数是保证贷款。
显然,地方融资平台主要从2009年起取得飞速发展,地方政府全面展开融资平台的设立,商业银行也同步介入地方融资平台业务。
但大多数银行对政府支持的融资平台并不具备必要的信用信息分析和识别能力,对融资平台的贷款审核出现违规,地方政府为其融资平台违规担保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地方融资平台可能导致的大量的债务危机已成为当前中国银行及金融业主要风险之一。
(三)地下金融所谓地下金融是指没有纳入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而游离在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金融形式和活动。
目前由于中国长期银行体系的负利率状况;房地产等投机品投机控制和股市低迷;中小企业缺乏金融机构支持;通胀压力下政府采取对银行信贷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原因,当前中国地下金融规模庞大,地下借贷十分活跃。
大量的地下金融活动对中国金融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1、地下金融所遵循的游戏规则与正规金融不同,其资金不受国家税收和存款准备金等制度的约束,由于缺乏必要的金融法规规范,借款方往往会做出贷款方不愿看到的风险大的使用决策。
这恰恰是地下金融特别是那些本来就抱有圈钱目的的集资者所具有的风险。
2、它存在于一切信用活动和交易活动中。
由于地下金融的集资与贷款处于隐蔽状态,缺乏必要的金融法规规范,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其运作的可持续性和合规性很难得到保证,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存款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贷款利率高,容易形成不良贷款,从而信用风险往往很大。
3、地下资金通过不法手段流到境外,不仅影响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而且为走私、骗税、逃汇等犯罪活动提供了外汇来源和“地下通道”,造成资金外流,影响外汇管理秩序。
由于当代社会金融各机构的联系相当紧密,包括地下金融和“地上金融”机构之间,很多从事地下金融的人和机构和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具有很多的联系,若地下金融的各种潜在而较高的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爆发而引起“地下金融危机”的时候,各“地上金融”机构也会受很大的冲击。
庞大的地下金融体系和规模已成为了今天中国的金融的主要风险之一。
三、结论综上分析,目前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地方融资平台和地下金融盛行给我们金融体系带来的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些风险一旦爆发将引发巨大的中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希望中国政府能高度重视此类金融风险的存在,并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或建立对此类风险的化解机制,保障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防止大规模金融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1、曾龙.中国住房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2、曹红辉.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成因与治理[j].财政研究,2010(10).3、刘晓东.关于我国地下金融风险管理的思考[j].台声·新视角,2005(6).4、秦江波.申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科技与管理,2003(6).5、陈慧莉.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防范研究[j].金融领域,2010(7).6、邵书怀.中国地下金融的成因及规范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