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成长教育篇优秀课件
亲子教育成长教育篇优秀课件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你知道你的孩子需求什么吗?
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方法不得当的父母
孩子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取决于父母亲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亲子教育成功篇
1. 教育观念---从0岁开始 2. 教育手段---游戏活动 3. 指导思想---幼儿学习、家长培训 4. 教学模式---教师、家长与幼儿互动游戏 5. 目标---使孩子得到良好发展,使家长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6. 讨论:亲子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区别在哪里?
亲子教育的目的
1. 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2. 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3. 认识自身的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 4. 完善人格,克服心理障碍 5. 学会亲子关系技巧,通过健脑开发儿童智力
您希望您的孩子拥有什么样的教育?
我的宝贝………
是一个有自信的人吗? 是一个有合群力的人吗? 是一个有积极心态的人吗? 是一个愿意与父母沟通的人吗? 是一个拥有很好的表达力的人吗? 是一个对事物接受性高的人吗? 是一个对金钱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吗? 是一个对读书方法或记忆困扰的人吗?
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1 开心 所以,为人父母,对孩子要慈爱有加,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 感;要求孩子时要严格却不能严厉、凶恶;当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 时候,要引导孩子乐观通达,让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现实就 不会那么糟糕。总之,让感到人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学会快乐,是教 育中再重要不过的事情。 2 放松 在妨碍人类潜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紧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在放松 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就好比在 台上演讲,放松让人侃侃而谈,而紧张让人结结巴巴。 这些紧张妨碍了我们自我的发挥。其实有什么值得紧张的呢,只要我们能关 注当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和事情结果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就不会感 到紧张,我们只想着发挥自己,事情就简单了,往往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出色。 3 专注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创造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来吸引孩子 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我们就尽可能的 不要去打扰他,至少不要因为吃饭去打断他,晚吃一会儿饭没什么,饭菜凉 了可以再热一下,孩子专注状态十分珍贵的,我们这一点麻烦千万不能忍不 得。孩子的专注状态一贯的被破坏,他的专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这将是终 生的损失。
这里有几个问题,可以先让爸妈想想看, 厘清自己的原则与界线, 才能进一步思考如何教导孩子
WHY考期到了孩子内在会有恐惧,耽心害怕? WHY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 WHY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WHY孩子不愿意承担责任? WHY孩子会跟家人,兄姐有冲突? WHY孩子跷家,不想读书? WHY孩子会有暴力倾向? WHY孩子想独立脱离父母的约束? WHY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
4 主动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尝一尝,新鲜的事 物、刺激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许多孩子那么木讷和被动呢?究其 原因是在很小的时候,大人禁止的东西太多,管制的太严厉,让孩子不敢去 尝试。孩子个性强还好,个性要是比较弱,就会处处担心、生怕越轨,从而 精神生命开始萎缩。 5 自主 假如孩子没有主见,他就永远不能成功,只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只能任凭 环境的摆布,无论人家的想法是对是错,无论环境是否适合他。一个人假如 没有主见,那么,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属于他,而属于外在的各种影响。 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6 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当他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能够比较公允的 对待,既不会过分顾及自己,也不会过分顾及他人。过分估计自己,他人不 会接受,过分顾及他人,自己丧失方向。我不想在这方面进行道德讨论,公 正并非直接对应正义。我想强调的是,公正是一种能力,善于理解他人,通 俗的讲就是“讲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对上司能够“拎的清” ,会做 到不卑不亢,面对朋友和家人能够“拎的清” ,会做到和谐双赢;面对下属 或者比自己的晚辈等能够“拎的清”,会备受尊敬。公正是一种原则感和分 寸感,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知道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坚持什么立场,知道 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义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空间 2.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滋养 3.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尊严 4.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宣泄 5.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肯定 6.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包容 7.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磨难 8.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体验 9.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沟通 10.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梦想
替代选择: 父母应该避免使用“如果”,而改用“一……就……”或 “只要……”。这些句子在孩子听来,会感觉比较正面, 而不会感觉包含着很多处罚的意味在里面。用“一…… 就……”或“只要……”的句型,能鼓励孩子保持理性,并 让孩子清晰明了可以执行的结果,从而使孩子更乐于遵从: ——“你把玩具一收拾好,我们就可以吃点心了。” ——“只要你把外套挂好,我们就可以开始玩游戏了。”
避免容易挑起父母和孩子冲突的字眼
“如果你……” “如果”——通常会紧接着“你”,若被父母当成威胁来对孩子使用, 就会挑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例如: ——“如果你不把玩具收拾好,我就会把它们通通扔掉。” ——“如果你不好好爱惜你的衣服,我就再不给你买新衣服了。” 许多孩子会把威胁当成一个挑战,而且他们会重复引起父母发出威胁 的行为,来测试父母的决心。而且,父母发出的那些威胁通常都不可 能真正付诸实践。而如果父母没有执行他们的威胁,孩子就不会再认 真看待父母说的话。另外,不合理或太夸大其词的威胁,尽管会给孩 子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明白父母不支持他们的某些行为,但是并 不能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真实后果,因此也达不到父母所 期望的教育效果。
“为什么你不能……” “为什么”也很容易挑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为什么” 后面紧接着“你不能”的时候,例如: ——“为什么你总是不能把你的东西捡起来?” ——“为什么你总是不能把你的手放好?” ——“为什么你总是不听话?”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事实上,父母并不是要问“为什么”,父母期望 得到的只是一个合理的答案,然而在孩子看来,父母实际上是在责备 或批评他。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指责时,是不可能合作的。 另一个 “为什么”这个词常见的使用情形,是在“你为什么……”当中,例 如:“你为什么打你妹妹?”而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往往并不知道,他 们为什么会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出于本能的反 射动作而已。 这种说话的方式更糟糕的地方在于,这些对孩子整体个性的描述,是 他无法改变的部分,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对他整个个性的全部否定; 而如果父母在要求孩子时,只使用对孩子客观行为的描述,则是他可 以有所控制的部分,他也更愿意接受并作出改变。指责总是会让人心 理上产生抵制和防备(孩子和大人都一样),而一个心理上有抵制和 防备的人,当然就会缺少改善他的行为来取悦别人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