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考试 考研 重点总结

毛概考试 考研 重点总结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答:总体上来说,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由不深刻到深刻、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思想。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1)①第一次革命时期的正面经验: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建革命统一战线,掀起的国民大革命的热潮。

②第一次革命时期的反面教训: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党内出现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致使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和工农武装力量。

2)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正面经验:在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②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的反面教训:党内出现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激进主义错误路线,致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3)经过1941-1945年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思想实质)。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六、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七、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内涵、依据、意义。

1.内涵: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依据: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2)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3)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近代中国的性质和主要矛盾1.性质(近代中国国情):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总路线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革命的对象:(1)帝国主义: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2)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又一个主要障碍。

(3)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对象之一。

2革命的动力:(1)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3)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依靠力量(4)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3.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4.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的新的内容和特点:1)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旧民主主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4)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革命它就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 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四、中国革命分两步走1)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五、一次革命论、两次革命论错误的实质1.一次革命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

2.两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

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六、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它包括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和政体。

2.经济纲领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及提出依据?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依据:(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具体国情决定)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2)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3)中国革命对象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

中国革命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现实可能性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

政治发展不平衡:反动势力统治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是薄弱环节。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及其相互间的斗争。

地方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相互长期分裂和混战。

2)国民革命的影响下群众基础较好(群众基础)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主观原因)5)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主观条件)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内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过渡性特征在经济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是三种性质的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基本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三种基本阶级力量,即工人阶级、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两条道路、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1.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革命。

(1)军事上继续作战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华南、西南一带)。

(2)肃清全国土匪运动。

(3)土地改革运动。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5)没收官僚资本——转归人民所有(6)统一财政经济——平衡财政收支2、第二阶段:1953年-1956年在土地问题解决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国际是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