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虚词“之”的用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
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之:代秦军。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
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
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
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
“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之”用在动词“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
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
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