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赏—春秋玉器特征春秋玉器特征一、主流纹饰1、新创“春秋龙首”纹。
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舌形还是S纹舌形,都是“现首不现尾”。
这种龙首纹,是夏、商、西周以来龙纹的一大突破,直接影响了战国的龙纹造型。
2、新创:“春秋谷”纹。
春秋古紋有阴线雕和乳突状两种。
乳突状谷纹为浅浮雕,鼓励圆鼓、体型较大,手感园钝;春秋谷纹部分有阴刻“芽弯”,部分与勾连云纹混合构图。
春秋谷纹大多排列稀松,布局不够规整。
3、新创“斜地子”纹、“虎皮”纹、“矩形鱼鳞”、“内勾卷云”纹。
4、新创螭纹。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楚辞.刀歌.河伯》:“驾两龙兮骖螭。
”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春秋创制的螭纹,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和龙纹一样,成立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纹饰标杆。
5、新创螭虺纹。
虺是一种毒蛇。
《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楚辞.天问》“雄虺九首。
”虺,又是一种将发未震的雷声。
《诗.邶风.终风》:“虺虺其雷。
”春秋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6、春秋脊牙。
西周时流行的突齿到春秋时,大多演变成整齐划一的方形脊牙。
脊牙的制作,需要综合勾撤、平凸、隐起等技法,难度远在齿牙之上。
二、主流线条1、阴刻线技法炉火纯青。
细长弧线、密集成束的平行细线、密集盘绕的平行细线、粗细纹丝线、鱼鳞线、羽毛线等阴刻线大量涌现。
阴刻线的徜徉肆志和纵横洒落,是春秋刀法的一大特色。
2、双沟阴线进一步成熟。
比起西周时期的双钩阴线,春秋时期更添三分丰腴和柔畅,密集中条分缕析,满而不乱。
3、“宽一面坡线”。
春秋时期流行的“宽一面坡线”,是西周时期“一面坡线”的变体异化,它利用线间距离的增加和线形宽窄比例的变化,使线条更具有动态的美。
4、“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
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5、“硬刀刻”。
春秋时期除了“游丝刻”技法外,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刀工--“硬刀刻”。
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线痕纵横吞吐,参差利落,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技法。
这种技法是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
战国玉器特征一、主流纹饰1、战国组合纹。
战国时期,玉璧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合,两组纹饰之间用绳索纹作文间隔。
2、战国谷纹。
战国初期谷纹承袭春秋风格,但形体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觉,底部有突出“芽弯”,排列密集均匀。
战国中期谷纹乳突矮扁,手感圆滑,排列略显疏稀。
战国后期谷纹多阴线刻,线纹飘逸,线形流利,手感平润。
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事实上,三者之间确实区别不大。
一般来说,人们常把半球形谷粒或有萌芽线的谷粒成为“涡纹”,把具有粗壮圆实萌芽线的谷粒称作“卧蚕纹”。
把谷纹用阴线勾连起来,是战国后期楚国一带常用的手法。
3、战国蒲纹。
在谷纹的基础上加刻斜格线,这种纹饰始于战国,人们把它称作“蒲纹”。
4、战国星纹。
“星纹”是战国新创纹饰,形状就象硕大的环形宇宙中一颗颗闪烁的星星。
“星纹”的出现,经过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发酵,直接引发了“列星纹璧”的制作高潮。
5、战国螭纹。
战国螭纹是春秋螭纹的继续与发展。
战国螭纹多数由龙形首演变为云豹形首,“螭虎”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
6、战国龙纹。
战国龙纹中有大量的“双尾龙”和“双首龙”,并且龙身出现鱼鳞纹。
这是与春秋龙纹的重要区别。
7、消失的痱牙。
战国玉器上很少饰有痱牙,代替痱牙的是出廓附件。
出廓镂雕在汉代得到大力发展。
二、主流线条1、丝刻线。
和春秋时期一样,游丝刻依然是主流线条。
古籍曾有记载:“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汉代这种精细入微、延续委婉的刀法,是对春秋战国游丝刻线的直接继承。
2、硬刀刻线。
战国事情进一步发展了春秋时期的“硬刀刻”,线条更为洒脱,与后来的“汉八刀”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
3、轮廓线。
战国玉器上的轮廓线常见的是单阴线和绞丝纹线,也有少量浅浮雕阳纹线。
三、新器型1、组合佩。
战国时期出现大量的组合佩饰件。
2、双龙形和W形龙纹佩。
战国的龙是玉器史上最生动的龙:有胎有骨,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蹲有跳,有卧有腾,灵活飞动。
真是“尽其灵而足其神”。
战国时期出现的双龙形和W形龙纹,转折有如羚羊挂角,内钩有如水银泻地,结尾干脆利落。
3、带钩。
较之春秋带钩,战国带钩形制由短宽变为窄长,并且多数为四方体和四方纽。
战国带钩尾部下沉,钩尾略高于钩钮底线。
4、玉剑饰。
以玉饰剑称玉剑饰。
《汉书.匈奴传》:“单于朝,天子赐以玉剑。
”李白诗曰:“腰闲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一柄玉剑一般具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四种玉饰。
5、活连环。
玉质“活连环”是战国时期首创的器型。
“活连环”制作工艺极为繁杂,整块玉料先要分断切割,分段画稿,然后再将每一部分按稿谱凿成活环。
6、虎形眼。
战国时期玉器中的眼形,基本上承袭了春秋时期的眼形。
首创是眼形是单、双线橄榄眼和“虎形眼”。
“虎形眼”造型犹如一只橄榄球上飘着一根飘带,给人一种气势逼压的威相机: 快门:1/0s 光圈:F/(EV+) ISO- 曝光程序:相机: 快门:1/0s 光圈:F/(EV+) ISO- 曝光程序:玉石只是一种天然矿石,其形成过程需数亿年。
高古玉器(汉代前)有的取材于地方玉,有的是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
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
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
(图1)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
我们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
玉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具有善于吸收其物质的特性。
古玉被埋入土中之后, 它会与周围的环境及入土时间的长短产生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是一种由沁变到质变的过程。
质变所需的时间很长,起码在千年以上。
沁色种类凡多,有红沁、(图2)朱砂沁、土沁、(图3)水沁、金属沁、(图4)水银沁等等。
所呈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及过渡色。
沁色一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当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
色彩是有别于玉质本色的来自于外界的其他色素。
非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色彩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与玉的分子结构产生互变。
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外来原素与玉内原素产生互变,从而改变玉的本质结构变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研究古玉的沁色对鉴别真假古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形、工、沁是古玉鉴定的四大要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造假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和工本来就是人为的,五千年前的先人们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都能做出来的东西,现代人也同样做得出来,而且是可以乱真的。
所以重点应集中在质与沁的研究上。
质也有两种含意:一是玉本身的质地。
玉本身的质地是指它的矿物属性及产地;二是指质的变化,这就和沁分不开了,有沁才能有质的变化,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古玉在地下埋藏几千年,不可避免地产生次生变化。
其表现形式有:结晶体、(图5)竹叶状次生物、(图6)针状结晶、(图7)蚂蚁脚、(图8)霉点、(图9)鸡骨白(图10)、皮壳(图11)、蛀孔等(图12)。
相机: 快门:1/0s 光圈:F/(EV+) ISO- 曝光程序:玉的表层沁色有其内在的原因,质地疏松、多孔缝隙的玉材比致密玉质有更大的表面积,经科学实验测定,表层透闪石(属链状硅酸盐矿物)基本次生变化成滑石(图13)(属层状硅酸盐矿物)而比链状硅酸盐矿物有更强的表面化学活性,这将加速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
埋藏于潮湿偏酸性土壤中长达数千年的玉器,一方面自身材料中的活跃元素(主要为钙,包括杂质矿物方解石和透闪石次生成滑石后的剩余钙)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机物也会吸附于玉器表面。
表面较内部的铁含量增高并呈红褐色者,应为表面吸附了铁并生成赤铁矿和针铁矿所致,滑石粉片晶之上浮有针、柱状晶体(用40倍的放大镜可清晰看到),黑色表皮含铁比内部高,(图14)并且出现的元素往往与有机物相关,在红山古玉黑色皮壳的检测时,检测到30多种不同的化学元素,由此可初步推断黑色的表皮应该是腐殖质类的有机碳引起的(人工沁色的化学元素往往比较单一)。
一些玉器的表层有绿色沁,(图15)这是铜器和玉器同时埋藏形成的。
竹叶状纹和草叶纹(图16)应是斜黝石在玉表滑石化后显露出的特征。
蚂蚁脚及霉点,在玉表层的出现应是含色的矿物或有机物沿玉的缝隙沁入而未与玉质发生交互作用的现象。
相机: 快门:1/0s 光圈:F/(EV+) ISO- 曝光程序:总之,古玉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
经验是一种感知,真与假的认知,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于偶然的。
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这种色彩构成又有别于纯天然的色彩构成,因为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为造成的)——就是这种发现令人惊讶和愉悦。
(图17)但是反之,对于一块具有相近色彩的人工染色的仿古玉,(图18)在审美上就不会令我们产生同样的惊叹与愉悦,反而让人生厌——因为在我们看来,它的色彩和形式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加工的,它应当如此,因此是理所当然的。
沁——让古玉变得千姿百态,她赋予古玉新的生命,让爱玉者如醉如痴。
它让历史变得更神秘也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