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 · 中国画系本科毕业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人物 · 山水 · 花鸟 · 综合老婆玩了它天天话费送不停
广告 1人物指导老师:邓先仙讲师、胡寿荣教授、林皖讲师▼庾凌卓 《生活的甜蜜》,纸本水墨,194×180cm 展开剩余98% 作品简述:我对绘画描绘现实生活暂无计策,更擅用摄影来捕获。而绘画比起摄影,能更明确传达主体意识:生活的甜蜜并非描绘特定某人的生活,而是象征普遍意义的现代生活。它的标题不只是反讽,愤世嫉俗应当被开放的态度取代。没有足够的文本,绘画难以完成意指,这难道不能变成长处吗?作者应当保持沉默,让作品行走,让观众写作。周晓阳 《思》,纸本设色,300×122cm作品简述:作品的主题围绕对外公的“思”转忆及小时候他给我介绍的敦煌,引发了我对时间、文化、生命、美等种种的“思”。画中的经卷是思绪,是时间,也是一条路—文明之路。王圆箓是个小人物恰好发现了藏经洞,不论功过,是他把敦煌这个极尽中华文明之美的地方呈现给世界,所以敦煌的故事应该有他的影子,可能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在物欲横生的现代社会,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容易忘却家里的老人,在这个新事物不断涌入的时代也容易忽视我们传统的文化美学。我的作品在呈现我的思考之余亦希望唤起人们对文化美学的反思。倪梦圆 《寻》,纸本设色,115×217cm作品简述:北楼,山北阁楼也。早年家中十人皆居于此。楼前有院,院中有枇杷。五六月中, 硕果累累,味甚甜,尝偷食之。余幼时体弱,偶感风寒,外婆摘叶煎汤与我,病遂除。九岁之时,迁居他处。其后十三年,余多在外求学,不知其状。今秋重返故地,断垣颓壁,人不再。院有枇杷树,吾外公早年所手植也,今已不知所踪矣。寻而不得,作画以怀之。朱舒洁 《境》,纸本设色,274×110cm×2作品简述:境,呈现的方式有无数种…水或涟漪,山川,云雾或树荫婆娑,是束缚或是放飞,穿针引线。我努力用想象的方式把大自然和尘世的种种联系起来,它们于深层的现实世界中所要展现的是对时间,空间以及宇宙关系的思考。人在这个“境”中可渺小可庞大,也就是说我们处在一个中间值,正是联系着大小事物之间的一个纽带,是事物的真切反应。赵希夷 《O?》,纸本设色,179×222cm作品简述:即将毕业,最令人难以割舍的便是校园生活。于我而言,学校已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我们习惯“栖息”的地方。阳光明媚的天气,总能见到走廊窗台边坐着一两个同学,或是闲聊,或是静静的看一本新得的书。一楼走廊拐角,总能看见等待同伴的影子。而下乡时,我们是穿梭在异景中的过客。学校是屏障,是让我们静心学习生活的地方;而我们是氧气,给校园的每一角注入活力……胡希雅 《守恒》,绢本设色,242×149cm作品简述:从时间光椎中得来的想象,倾斜的沙漏,拉扯的齿轮,正在循环永续的进行时,她们代表着记忆的瞬间。数字是时间的传递,上引将来,下承过去,让其形成某种连续的,某个机械的,同质的,普遍的带有时间印记的具象画面。正中坐在破碎时钟上的女性,在静电中飞散的发,撩起时间的留痕,承接过去的记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心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这是我想要抓住的时间,却也是我抓不住的时间。马灵娟 《际遇》,纸本设色,100×160cm作品简述:我们日复一日的插肩而过,与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之人。每个自身边走过的人都怀揣着尽皆不同的目的,沉淀着五花八门的思想,以一言一行述说着形形色色的故事。阶梯上的人们因相互间的际遇串联出各自鲜活的生命,仿如一本本“故事”,被时空所记录。明天又将遇到谁呢?如此想来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皆是好东西。余悦闻 《闻香》,纸本设色,70×70cm×4作品简述:女性是永恒之美。她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带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次毕业创作挑选了几个我认为很能表现美的一个个分离的个体来完成,侧面的的脸,曲线的背,放飞自由的手,守护安定的足。用女性独有的温柔的线条和色彩来诠释我的主题。仙人掌与荷花,两个截然相反的环境在一张画里体现,鱼和水母在身体边上环游,手中的蝴蝶也将飞走,足边的鸟巢孕育着三个新生命。刘悦 《幸运观众》,纸本设色,210×180cm作品简述:每个人外表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用综艺选秀节目为例子,讽刺荒诞的“幸运”。林依琳 《陆离》,纸本设色,180×210cm作品简述:“陆离”二字取自于成语“光怪陆离”的后半部分。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多变。马路是大部分现代人天天都会接触的事物,但同一条斑马线上每时每刻经过的人都不同。他们汇聚,散去,成为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一景。本作品意在表现忙碌拥挤却在心灵上互相疏离的纷繁复杂的都市景象。王易初 《循环》,纸本设色,160×160cm作品简述:自然周而复始的状态,生与死,春与冬,吃与被吃,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不变让我着迷,所以选取了生物链这样一个角度进行创作。而今天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更加丰富,比起原始的自然食品,方便面似乎更贴合我们这个时代,然而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也终究会迎接死亡,融入土地成为养料,在人之上又孕育了新的绿色生命,我想描绘的是这样的循环。司马周 《甦》,纸本设色,220×210cm作品简述:作品画面以中国传统团扇为节点分割为两个时空:团扇内描绘《白蛇传》西湖借伞的故事,人物与西湖山水交相呼应,烘托出清风拂柳、闲淡雅致的意境;团扇之外以钱江新城几何状建筑为背景,以黑白都市男女剪影形象为衬,营造出现代化都市干练与多元的氛围。甦,意为苏醒、重生。我的家乡——杭州,它的古典唯美,不会因时代与历史的变迁而消散殆尽,而会在物质与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焕发新生,犹如这把团扇带着西湖边美丽的爱情故事穿越千年的时光向我们徐徐走来。郭钟茗 《一念无明、一念永恒》,纸本设色,240×77cm×2作品简述: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有正念的觉醒亦会有多困的回想。我们在“无明”的成长中,时而遭遇禁锢,时而感受孤寂无边,每每徘徊,彷徨而又迷茫。但在时光的“永恒”里,我们蜕变,羽化,品味成长的喜悦和美好。“一念无明,一念永恒”如同我们在生命长河中探寻与追逐的姿态,穿行三世际遇,望眼一生红尘,似水流年的念想,方寸之中的永恒。纵使人生百态,迷茫,困惑,痛苦挣扎随后欢喜,但在这岁月的流转间感受到的一切,其实都如梦幻泡影,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刘燕楠 《忘记·信笺》《忘记·纸鸢》《忘记·腊叶》,绢本设色,176×70cm×3作品简述:记忆是生命的指针,一秒前的喜怒哀乐,一秒后就成为了留恋。脑海中记忆的船,承载着许多瞬间向前航行——过去的信,童年的风筝与泛黄的书签,就像每一滴平静的湖水,在思念的暴风中都可能会变成洪水猛兽。当这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愈演愈烈,忘记便是最好的解药。但越想忘记的事却越忘不掉,这世间的规则与轮回,才是无常的补偿。王洗洗 《画与字》,纸本设色,183x90cmx2作品简述:这系列作品是根据汉字创作出来的,每一副作品都对应的一个汉字,创作是根据人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物品创作的,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性格,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与变化,汉字是由人书写,并表达人的一切,所以我以字出发创作出与字有关的画。字画——画字。2山水指导老师:张捷教授、张谷旻教授杜怡风 《雪园幽径独徘徊》,绢本设色,210×100cm作品简述:图绘清溪寒林雪后烟岚浮动之景,以全景构图,水墨为主,间以花青色;以期以素净荒寒之境为观者带来清和宁静之感。方溪月 《意园》,纸本设色,258×135cm作品简述:水天碧色,山水性灵,庭院阁楼,湖石环绕。我创作最初的想法,来源于一次偶然的苏州之行中太湖石给予我的第一眼感动。画面采取淡雅的蓝绿色调,在自主意识下对江南园林进行解构重组,有意的放大太湖石,与庭院相辅相成,在架构组合上营造整体画面的统一和谐,黑白相间,虚实相生。以园林造意境,择栖息之地,或许就是这绿意里的荫凉吧。冀望 《断岸千尺》,纸本水墨,240×240cm作品简述:以泼墨法作山水,破固有作画之思维。苏子瞻《后赤壁赋》云:“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完白山人亦有此印。余甚喜。泼墨法贵大气,加以斧劈之法,故以“断岸千尺”为题。断岸之下,林泉高致,拄杖而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金越灵 《南山记忆》,纸本泼彩,196×180.5cm作品简述:黄昏的橘色之后还有紫色的破晓,同窗情谊混合着一千多个日夜的憧憬与困意,这是仿佛馈赠般的色彩,只属于我们。漫漫长夜也只是短暂的转瞬即逝,匆匆四年,不忘初心,作画一幅,以表深情。李杨 《雪林图》,绢本设色,278×193cm作品简述:图绘清溪寒林雪后烟岚浮动之景,以全景构图,水墨为主,间以花青色;以期以素净荒寒之境为观者带来清和宁静之感。倪圆圆 《潇湘雪霁》,绢本水墨,185×68cm作品简述:它多少代表了我那时当下的审美追求,我试图画出一点与我生命中经验有关的山水。任嘉敏 《陇西行》,纸本设色,174x170cm作品简述:不类江南与塞上,此乃苍茫悠远的好地方,贫瘠的山梁如凝固的波浪,纵横起伏地延伸向远方。年年岁岁,黄土塬依旧经营着漫川灿烂;朝朝暮暮,信天游道不完厚土的靡音。史周宇 《日上,正赤如丹》,纸本水墨,194x180cm孙海帅 《崇岳沧溟图》,纸本设色,230×180cm作品简述:在中国美院本科四年的学习中,我一直在传统的山水意蕴中寻求根柢,并试图探索个人内心独特的表达方式。《崇岳沧溟图》是我的毕业创作作品,整幅画面以传统笔墨造型为基础,运用浅绛着色等手法来表现现阶段自己对于中国山水意象的学习与理解。并希望以此来探寻传统笔墨语言中的所蕴涵的品与格、意与韵、趣与味。申挺超 《太行山系列 一》,纸本水墨,34×42cm作品简述:丁酉图画家山,片影少丘壑,恍然一图式。笔墨无穷,故园情孑。荒山疏木,只知春秋少大义。朔风凛霜,无论冷暖掠人心。山高千仞,人物豆寸。临安意淫汴梁梦,丧乱无抵琅琊劫。他情易好解,己心最难渡。好景千万,凤池意难。艺事难欤?相见难矣。王珏 《溪田微濛》,纸本水墨,84×153cm作品简述:一直都住在城市,很少有机会去到乡下,但总听到祖辈们提过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当时的条件很艰苦,需要自己动手,但也很快乐,因为可以丰衣足食”。我喜欢这样田园般的生活,自己种田,自己灌溉,自己种花种草。我特别喜欢细雨绵绵的天气,因为若隐若现的田野、村庄、山、树木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张画时是否有共鸣,有没有一种内心的平静。当你累的时候,去乡间田野也走走是个不错的选择哦!王艺青 《山雨欲来》,绢本水墨,195×125cm作品简述:绘画是理性与感性交替的结合,并无先后,而是一种相互交融至密不可分的过程。山雨欲来,风满楼,吹散尽初形,重移再构另几番各异的景象。吴思瑾 《秋去—烟笼寒玉》,绢本水墨,196×196cm作品简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观雪、吟雪、画雪,来抒发自己对雪的喜爱、欣赏和感触,从而使雪被赋予了纯洁、高雅、朴素、萧瑟、荒寒等诸多品格。通过动态、静态雪的再现,使山水画栩栩如生,意境深远。本作品描绘了四季更迭中园林景观,然后冬景为重点来营造出画面清冷、恬静、淡雅的意境。张怡蕾 《暖风》,绢本水墨,140×126cm作品简述:湘湖是我比较熟悉的题材,特别是夏日荷叶连连之际,常与家人漫步湘湖畔,吹得暖风拂面。一直很想描绘此景,此次创作便是一个契机。我以环状构图,用梦幻形式构建暖意幻境,将亭台堤岸推到中远景,用云气萦绕周围,加以汁绿笼罩。描绘小舟荡于荷塘之上的惬意之景,试图营造淡雅清和,弥远虚静之意境。张子然 《悬空寺》,纸本水墨,240×130cm作品简述:从一次出游想到画悬空寺的悬崖峭壁。它依山而建,气势险峻,一排层楼重阁矗立在西崖的半壁间,借石壁的依托,建筑实体消解在自然环境中,仿佛和山融为一体。巨大的立柱于悬崖上留下了一道道光影,使北魏时期的古建筑多了分现代极简的意味。画面主要用仰视的视角突显峭壁的险峻与山的巍峨。层层晕染出弱光源下的对比。视线从巨大的立柱出发直至远方若隐若现的远山处。3花鸟指导老师:刘海勇教授、韩璐教授邹爽
《乐国·祇园》,纸本设色,230×195cm作品简述:这是一个独立于世间的理想国,云雾缭绕,花香浮动。呦呦游鹿,最是灵性,寻香入桃源,或俯或昂,或腾或倚,或行或藏。这里的时间悠长,以花为食,听流泉声响,千百年的岁月不过将它们打磨的愈白。吾心之美好与向往尽在此处,何处是乐国,即此是祇园。张伊 《早秋》,纸本水墨,24×385.6cm作品简述:鹌鹑,又名早秋。取题为早秋,既是因为是在早秋这个季节作画也是画面里出现的鹌鹑。杜牧《早秋》诗中,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樽酒酌未酌,晓花颦不颦。画中酒杯也像是鹌鹑与早秋的干杯,画中鹌鹑蛋似画中画又不是画,右侧印章“井看驴”,呈现我站在法身立场感应着世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