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消费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消费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消费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人类与环境1.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认为:劳动使人类与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区分开来。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不断的适应和改造周围的环境。

人类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他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的前进,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即再生产。

再生产包含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生产的性质和规模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和数量。

【1】交换、分配和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加速或延缓生产的发展。

2.再生产与环境再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对生态环境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生产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

生产使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坏,使无数的澄净的水资源遭到污染,使大量的矿藏被开采得千疮百孔,使纯净的空气变得充满了各种有毒的气体,使各种难以处理的垃圾充斥在我们周围,使大量的物种已经和濒临灭绝。

然而,正是由于生产对人类存续的重要性和重复性,我们不可能因为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而以噎废食地放弃生产活动。

正是由于生产的不可逆转性,消费活动对生产的规制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美国学者迈克尔.所罗门认为,消费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欲望与需要,消耗各种资源的过程。

消费决定了生产的目的和方向,从而人们的消费模式的改变可以带动生产方向的变化,以引导再生产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中心内容所在。

3.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从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空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灭绝、水污染、空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原始森林资源的消竭、酸雨、土壤沙漠化、生活垃圾充斥等等。

【2】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

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二、当前存在的消费模式,主流的消费模式和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所谓的消费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下的人们的消费行为程式、规范和质的规定性。

他不仅反映人们消费活动的内容和主要特点,也反映消费领域的经济关系。

1. 传统的消费模式传统的消费模式包括原始的消费模式和线性消费模式。

传统的消费模式伴随人类的历史而产生,从原始社会一直留存至今。

原始消费模式大致可以描述为:不管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人们就进行无差异的消费该产品,很少存在选择和对比。

生产对消费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而消费对生产的调节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原始的消费模式主要源自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

受制于科学和技术的限制,这种消费一直强调生活即是消费。

由于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人们没有能力去做出消费反面的选择。

即使全部的产品都被消耗完,仍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得益于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丰富起来,线性消费模式逐渐占据了主流的地位。

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4】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求,用过的物品则被当作废弃物抛弃。

这种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正是造成现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

虽然近30年来,更为科学和健康的绿色消费和横向消费模式日益兴盛起来。

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存在着不同甚至极大的差异,同时也由于人们固定消费思想的难以转变,线性消费模式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是现今最为主流的消费模式。

2. 绿色消费与低碳消费模式【5】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

绿色消费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英国掀起的“绿色消费者运动”,随后这一运动席卷了欧美各国。

这是一种靠消费者来带动生产者,靠消费领域影响生产领域的环境保护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在发达国家掀起,许多公民表示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或略贵条件下选择购买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商品。

【6】在英国1987年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中将绿色消费具体定义为避免使用下列商品的消费:(1)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2)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3)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本身价值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5)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而生产的商品;(6)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

低碳消费时近年来被广为流传的一个消费思想,它与绿色消费是一个非常相似的概念。

低碳消费主要着力于在消费过程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抑制全球变暖。

各国政府也在致力于制定每年的碳排放标准,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保护臭氧层、防止出现全球性灾难气候,抑制全球变暖做出应尽的努力。

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在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有益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绿色消费模式近30年的发展,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流。

然而就全球范围来说,绿色消费远远还未成为当前的主流消费模式。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地域性不平衡所造成的。

努力减少这些区域性差异,推动绿色消费模式在全球顺利展开,正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环境保护问题。

3. 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横向消费3.1 消费的过程理论传统的观点认为,消费只是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一瞬间的行为。

然而最新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则认为,消费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购买前、购买和购买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消费的连续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部分。

之所以强调消费是一个过程,是因为我们在研究消费对环境的影响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消费活动开始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购买活动结束后对产品以及附属物的处置问题。

3.2 横向消费横向消费又称循环消费,也是近年来被广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种消费模式主要着重于耐用消费品的循环使用,是关于消费过程中购买后产品处置的问题的环保解决方案。

这是一种与线性消费模式相对立的新思潮。

传统的消费观点是,当一个产品对于所有者来说,一旦它失去了使用的价值或兴趣,就会被毁掉或者丢弃。

而横向消费模式则是,当一个人不再需要一件产品,而这件产品本身还具有使用价值的时候,可以用之与他人交换其他产品、转送或转卖给那些对这件产品有使用价值的其他人。

这样,产品就可以在消费者之间进行横向的流通,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节约了资源并减少了垃圾的排放,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

这就是横向消费的由来。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横向消费展现了高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前景。

1995年成立于美国加州的ebay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手产品交易平台,每年有价值数亿美元的二手商品通过这个平台上得以在消费者之间横向流动。

中国的淘宝网等网络交易平台也有大量的机会提供给商家和消费者个人,使得大量的二手产品得以成交。

相信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发展,横向消费这种对生态环境保护极为有利的消费模式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光明。

三、转变消费模式角度来进行生态保护的措施推动消费模式向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转变,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个人或者组织能够单独做到的。

这需要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关注环境问题,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和活动,形成合力并长期以往的坚持下去。

1.政府活动和措施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制定和实施者,在推动消费模式朝绿色消费转变方面大有可为。

首先,政府可以采取环境立法的方式来制定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以此推动绿色消费模式。

如日本政府于2001年颁布了《绿色购买法》,对绿色购买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条文。

德国早在1972年就制定发布了《垃圾消除法》,并于以后的若干年内不断的完善和修订相关法律,有效促进了垃圾回收利用和分类处理等的发展。

尼泊尔旅游管理部门规定,旅游者在进入风景区以前,必须将随身所携带的可丢弃的食品包装进行重量核定,如果旅游完后回来发现重量减轻,旅游者会遭受罚款。

每个游客只允许携带一个瓶装水或可以再次装水的瓶子,而在山上,不准许出售瓶装水给游客。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日益重视环境方面的立法工作,比如2003年制定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4年修订后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均有绿色消费方面的相关规定。

比较著名和贴近生活的消费法规莫过于2008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一举措几年来显著改变了人们过去的空手去购物消费模式,使环保手提袋风行起来,大大减少了国内白色污染的危害。

其次,政府作为市场上最大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经济宏观调控引导市场朝着绿色消费的方向发展。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购买、税收以及转移支付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三大手段。

而作为最主要的调控手段——政府购买,对促进消费模式朝着绿色消费发展起着表率和导向作用。

对于道路、学校、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招标可以适当增大绿色环保材料方面的权重,对于提供绿色环保的产品的投标组织,给予适当的优惠和便利,以此开拓绿色产品的市场范围和规模。

政府办公用品的采购,也要优先考虑采用绿色环保产品,以为全民表率,鼓励引导社会的消费风气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最后,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媒体资源,可以通过进行对环境保护以及绿色消费广泛的宣传,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民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消费模式的转变。

具体的作法有: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制作关于绿色消费、循环消费等健康消费模式的广告、宣传片。

制定全国绿色消费环保日。

通过制作宣传标语引导舆论倡导绿色文明的消费行为,反对浪费,提倡节约。

致力于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意识和风气。

2.组织行为无论是盈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大都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众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对于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他们要在生产经营和材料购买过程中,考虑对环境应尽的责任,从面创造积极的企业文化和形象。

组织对消费行为模式的影响体现在产品的生产选择和生产经营设备的购买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产品的生产选择方面。

在成本相同或者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选择购买新型环保材料进行生产,而放弃使用那些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原材料。

这样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树立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正面形象。

比如,采用天然可再生的材料或用可再生材料进行替代生产,采用尽可能小的、绿色材料的包装,生产的产品使用后易于处理、可降解,不影响和污染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