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消费社会的弊病

论消费社会的弊病

论消费社会的弊病周正华(山东英才学院基础部,山东济南250104)摘要:在物质文明空前发达的社会里,人们的内心世界却未得到相应的自由发展。

有两个弊病在消费社会里尤为突出:合理化趋势和消费领域异化现象。

这导致了社会人文环境的迅速恶化,使人们丧失个性、丧失自我。

只有融入彰显自我个性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才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最终促使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轨并行。

关键词:消费;弊端;个性化“消费”指使用商品和享受服务,以满足需要和渴望。

“消费”作为现代商品社会的一个概念,在语义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14世纪开始出现在英语中,很长一个时期里都具有鲜明的贬义,带有“用尽”、“耗费”乃至“暴殄天物”之类的意思,隐含的意义是超过了恰到好处或恰如其分地占有和使用的范围。

[1]从18世纪中期以后,它的贬义慢慢消退,逐渐成为一个与“生产”相对而言的概念。

从20世纪中期以来,“消费”和“消费者”比“使用”和“顾客”多了一层意思,即消费满足的需要和渴望一定是超过了基本的、生物需要范围的。

当人们谈论“消费社会”意义上的“消费”时,它首先所指的是一种充足和富裕现象。

例如,使用政府廉租房和购买经济适用房不一定称为消费,而只是作为生存的基本保障,但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或审美品位而购买别墅或高品质品牌楼盘才是消费,而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品位而购买和装饰住所才是更充分意义上的消费。

在消费社会里,人们把大量的注意力投注在消费领域,花样繁多的物质消费似乎在人们心中制造着“饕餮大餐”。

然而物质相对富裕的消费社会的人文状况是怎样的呢?这样来描述可见一斑:“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的高视阔步,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2][p.4]消费意识的渗透使自然与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

商品禀有一种“新型”的审美特征,而文化则贴上了商品的标签。

消费社会有两个很大的特点是:社会的合理化趋势以及消费领域的异化现象。

这导致了两种可怕的后果:一是社会畸形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延伸轨迹不平衡;二是个人生存的反美学倾向———失落个性。

一、“合理化”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桎梏何谓合理化,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合理化意味着人们为达到一特定目标而对最佳手段的搜寻是由一些规则、规定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个人在寻求达到特定目标的最佳方式时,是不会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的。

[3][p.32]合理化的根本性追求就是“效率”。

为了提高效率而使事物整齐划一(即“规则化”)、拒绝多样化、个性化。

目前,主导社会发展的内在线索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所谓“合理化”的过程,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无处遁形。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就是“现代官僚制度”。

人们被套牢在各种社会结构之中,这些结构会指定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人们不必自己费心力去发现达到目的的最佳方式,也可以这样说,最佳手段和最佳途径早已被发现并且已被制度化在规则、规定和结构中了,个人所要做的只是照章办事就行了。

其重要特点是,它没给“个人”留下选择为达到目的而用的方式的余地,无个性空间。

既然对于方式的选择要受到条文的影响或者是由条文决定的,那么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或必须)作类似的、最佳的选择,也就是毫无发挥个性的“压力”和“驱动力”可言。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合理化的樊笼里,几乎没有什么有创意的出路可寻。

第二,合理化在社会经济领域体现为麦当劳模式。

[3][p.16-29]即规模化、整齐划一,它为消费者、工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的合理化过程的真谛所在。

其越演越劣的负面作用另人侧目:其一,使个人、组织机构和行为过程单一化和机械化。

人们身处其间感到凡事都如同例行公事,毫无个人见地可言,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和生活的情趣。

其二,对于行为过程的冷冰冰的控制反过来控制了人的思维,反噬人的情感。

不仅在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和在服务过程中服务员受到诸如流水线之类的控制,而且消费者本身也被当作“物”来对待,被消费全过程的“流水线”所控制。

收稿日期:2008-07-01作者简介:周正华(1976-),女,硕士,山东英才学院基础部教师。

Vol.4No.3Aug.2008英才高职论坛TheForumofYingcai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第4卷第3期2008年8月英才高职论坛2008年这种“麦当劳化”若走向极端,就会冷酷地且威力十足地控制了每一个“个人”。

理智化、数量化、抽象化、官僚化、物化正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当它们被运用到人而不是物的时候,就是用机械的原则代替生命的原则,用统一的尺度代替个人的选择。

人被管理体系中的各种机器训练得标准化了,成了机器人,因而失去个性。

现代的经济管理活动遵循的是严格地数量化,必须把成千上万的人视为抽象的实体(数字或符号),否则就不可能进行管理和决策。

这就忽略了事物特别是人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但在数字、图表和计算机程序中,人的这些属性被忽略,被粗糙地对待了。

现代管理系统把人当作物来管理,他只把人看成客体,只看到人的共同性,忽视个性,只用统计方法来研究大众行为,对活生生的个人行为,则不感兴趣。

其基本特征就是漠视个人的生存状态。

第三,在社会文化领域表现为失去精神家园。

生活在合理化的社会里,自我受到限制、感情受到控制、精神受到压抑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合理化的生活方式使我们对生命的体验也日益被机械化了,换言之,在这样的文化里,人不能像人那样自由的行动、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感悟,人被非人化了。

人不仅在具体行为过程中被合理化所控制,而且在本该自由驰骋的思想领域也被强大的官僚机器、被形形色色的传媒背后的“匿名权威”所操纵,更可怕的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似乎是被某种程序控制着,有被迫趋同的倾向,人失去个性,失去了人作为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比如,人们观看球赛、电影、电视、报刊、书、自然景色和社会集会,只是想要尽可能多的享受和占有文化,而文化就象他买的任何一款商品一样,是由社会根据舆论导向和各类宣传需要而制作提供的,有被“合理化”规范化操作的重大嫌疑,大众文化成了一种工业,人们被支使着去买文化就像他被支使去买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一样。

文化的价值取决于他在市场上流行与否,而不是从人的角度去衡量的。

在现代,一个带着相机四处游玩的“旅行者”,可以只是忙于拍照,除了通过照相机镜头得到的一些大致印象,他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被景点和导游员的“效率”和“最佳方式”所牵引,他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在限定时间和规定范围里尽量多的获取数量。

照相机代替他观光,他由愉快旅行得到的收获除了一本相册之外,什么体验也不深刻、什么灵感也不闪光。

有的只是一连串消费活动的回忆:这个风景点我到过,正如那种牌子的水我喝过一样,两者对心理的影响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不可能在内心引起什么真正的反响,更谈不上对宇宙人生的创造性的感悟和审美的喜悦或崇高感。

总之,“合理化”在其表面的合理性的背后有着深刻的不合理性。

它也许符合工具理性,但却不符合人类追求“诗意的生存”的人性。

马克思说:“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命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

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

”[4][p.38]然而,在合理化社会里的活动体现的是集体的整齐划一、选择一个最佳方式来约束个体的创意,肯定的是团体的共性而非“我的个性特点”,劳动一定程度上成了负担。

显然,合理化的副作用若得不到强有力的钳制,是与实现马克思的这一目的南辕北辙的,因为此种合理化是以泯灭人的个性为代价的。

随着人口的增加,科技变革速度的加快、生活节奏的加速,使得人类要完全返回合理化社会之前的世界成为不可能,合理化社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可省略的必经之旅。

它在历史上辉煌过,但如同之前的各种社会形式一样,最终都不会逃离被淘汰的命运,这是社会学上的优胜劣汰。

我们不能极度扩大没有合理化的世界的积极的方面,但如果世界不那么合理化的话,人们就将更好的发挥他们之所以作为“人”的个体潜能。

二、消费欲望无限膨胀导致消费心态异化在消费社会里,经济增长与消费心态失衡的尴尬处境时常困扰人类。

无孔不入的商品化危害着人的心理健康。

在消费过程中更是普遍存在着异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消费理念是异化的。

作为主动的行为者,消费者的生活目的似乎就是尽可能的生产和消费。

人的生命活动似乎都变成了各种形式购买活动的集合,甚至知识、爱情、友谊、美德,都可以买到,连自我也不例外,以为这样就可以达到心灵的满足。

以前,人们购买一件物品的目的是为了尽量长的使用它。

那时人们的座右铭是:“东西越旧越好!”今天的口号却是:“消费,别留着!”不管是一套家具、一件衣服、还是一台技术设备,人们买来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厌烦了,并急着要用一种新的型号或款式来取代旧的。

购买—暂时地占有和使用—扔掉或卖掉—买进新的,如此循环往复。

今天的座右铭是:“东西越新越好!”强烈的据为己有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掠美行为,它增强了对物体的支配感却在快速消费中失落了自己。

极度物质化的消费方式刺激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地膨胀,离人的真正需要渐行渐远。

本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为了使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消费只是达到幸福的手段。

但若是消费变成了目的本身,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迫使我们不断地去购买,购买就会成为一种强迫性行为,正如某种强迫症患者忍不住要整天洗手一样,因而人们会愈来愈依赖那些可以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的人和机构。

马克思所说:“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随着对象数量的增长,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个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

”[4][p.132]正是这种状况的最好写照。

人不但盲目追逐消费而且越来越被异己的力量所控制,什么都无须费心思考,渴望“傻瓜相机”式的方便。

比36第3期如,柯达提出“使用我们的相机,只按快门就能拍照。

”这一个广告标语具有象征性:柯达相机率先给人们提供一种按钮式的感受力,你不用做什么,也不需要知道什么,一切都是调试好的;你所要做的只是按一下快门,这集中体现了异化的视知觉和纯粹消费的特征。

第二,消费的客观环境是异化的。

现代人作为一名消费者经常有无足轻重之感。

以前,人们走进一家小杂货商店,他就会引起雇主的注意,受到热情的款待,消费活动使他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种自尊心的满足。

但作为一名现代消费者到现代化的商场去消费,情况却大相径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