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

人教版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

人教版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一、基础知识(1—5题,每题2分。

第6题8分,共18分)1、选择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A.干涸.(gù ) 黝.黑(yǒu) 挑衅.(xùn)羸.弱(léi)B.纤.维(xiān)镂.空(lòu)憎.恶(zēnɡ)采撷.(xié)C.稽.首(jī)龟.裂(jūn)缄.默 (jiān ) 炽.痛(chì)D.哂.笑(shěn)诘.责(jié) 剽.悍(piāo)伫.立(c h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诚皇诚恐七窍生烟黄粱一梦广袤无垠B.汗流夹背张皇失措粗制滥造鹤立鸡群C.变本加厉器宇轩昂川流不息不可名状D.藏污纳垢铤而走险莫衷一是谈笑风生3、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全校学生排列在操场上,人很多,却很整齐,可说是鳞次栉比了。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D.听完演讲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B.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C.我们要确保安全生产,防止万无一失。

D.今年学校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鲁滨逊漂流记》记述了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度过26年孤独时光的经历。

B.《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讲述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

C.《名人传》传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D.《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了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也是选自同一作品。

6、根据提示填空。

(每空1分,共8分)(1)东风不与周郎便,。

(2)________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4)王老师退休后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义务“坐诊”,可用《己亥杂诗》中的“,”。

两句诗来称赞王老师。

(5)《出师表》中,表达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的语句是“,”。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6分)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写字用的笔与电脑的鼠标在争夺汉字书写的天下。

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

为此,学校特地举办“推广写字周”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7、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该开展哪些活动,请列举两项。

(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请用简洁的语文概括你阅读后的得出的结论。

(2分)材料一:写字教育在汉字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传统。

我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育。

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国的多位前总理曾联名上书现任总统李明博,要求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日本则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2000书写个汉字。

材料二:目前,中国90%以上的中小学生没有书法课,有的中小学虽设书法课,但名存实亡,书法教育基本上已经淡出了中小学教育,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屡出,提笔忘字的情况十分普遍。

据某地对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情况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40份试卷中,有6份识别不出答卷学生的名字;10抽查本作文本,其中7本字迹潦草、不整齐。

有的学生被抽查时,竟辨认不出自己的笔记本。

有网站对中小学是否需要加强写字教育进行投票表决,赞成的人数是100%。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认为,中国人写好汉字,这应当是我国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要求;有人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

你的观点呢?请简要阐述。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10—24题,共36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3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1)本文哪两句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1分)(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

(2分)(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10分)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下面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遇其叱咄B .当余之从师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无从致书以观D.未至,道渴而死色愈恭,礼愈至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分)14、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

请从对学习有借鉴意义这个角度,说说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0分)海洋是未来的粮仓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

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

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

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

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

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

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

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5、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2分)16、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17、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18、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3分)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

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

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

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

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