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甲石河乡中心小学李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加法交换律这个计算规律比较浅显易懂,孩子们完全可以自己去发现规律并进行归纳的。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是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规律,有
效地吸引孩子们主动观察和比较,然后主动地认识这些等式的结构特征,以巩固加法规律,以此帮助他们积累感性材料,丰富他们的表象,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

交流时,既要引导孩子们关注这些式子形式上的相似性,又要关注式子两边的恒等性,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本质的理解。

在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我注重引导他们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一数学定律进行抽象、概括与表述,旨在培养他们的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教具:
多媒体练习本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车外出旅游。

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的某一天的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

我们一起帮李叔叔算一算。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师: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一)教学例1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学生说想法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2)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师:这两个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40+56=56+40
师: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两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

你们小组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两个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

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一个规律呢谁能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
生:38+56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

师板书。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并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轻松。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

师:刚才是同学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甲+乙=乙+甲
a+b=b+a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这两个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两个数。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

学生齐读,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以后正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4)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

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二)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题,提出问题。

师:理解题意。

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已知三天每天行驶的路程,求三天的路程之和。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呢
板书:(88+104)+96=288(千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先算出第一天、第二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三天的路程。

师:还有不同算法吗
生:可以先算出第二天、第三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一天的路程。

板书:88+(104+96)=288(千米)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板书:(88+104)+96=88+(104+96)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来探讨:“其他的情况可以用等号连接吗”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用等号连接吗要具备什么条件
师:比较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相等)
师: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
师:观察这个算式,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点
(2)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同()相加,它们的()不变。

这叫做加法的结合律。

指名回答。

(3)抽象概括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指名回答。

板书:(a+b)+c=a+(b+c)
三、课堂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为你们高兴。

那我们就来看看的大家的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766+589=589+()
287+129+118=287+(()+118)
300+600=()+()
(58+47)+56=58+(()+())
257+()=474+257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或加法结合律吗
270+380=380+270
b+800+200=b+(800+200)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题目,即巩固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四、小结
请同学们会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及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

说一说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的作用。

板书设计:
40+56=56+40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a+b=b+a
(88+104)+96=88+(104+96)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的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教学中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