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研究及思考张雅卓(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河道治理的目标从修复行洪排涝功能单一目标定位发展成为既修复行洪排涝功能,又改善水质污染、重塑滨水景观环境、构建生态循环系统的多目标定位。
基于城市河流综合整治的多目标定位,本文分析了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出现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截污纳管、引清调水、清淤疏浚的物理治理,驳岸处理、湿地营建、滨河景观的景观治理,以及生态浮岛、食藻虫技术、水体鱼草贝共生生态体系、滤食性鱼类投放的生物治理三方面,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城市河道多目标定位的可持续性维持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浮岛;河道景观;生物治理中图分类号:T V85;X17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1408(2009)0620032206收稿日期:2009203204作者简介:张雅卓(1979—),女,硕士研究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河道治理的目标从修复行洪排涝功能单一目标定位发展成为既修复行洪排涝功能,又改善水质污染、重塑滨水景观环境、构建生态循环系统的多目标定位。
城市河道整治涉及水文学、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环境生态学、建筑景观学等多学科多种知识层次架构体系的融汇,是多种整治方法和途径结合的系统工程。
本文基于城市河流综合整治的多目标定位,分析了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出现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的物理治理、景观治理、生物治理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城市河道多目标定位的可持续性维持和发展的方向,提出的理念和方法在相关工程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11 行洪排涝的功能性问题首先要保证河道行洪排涝的安全问题,以满足城市的防洪排涝的规划要求。
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过水断面缩窄,致使行洪排水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故在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中,对河床进行清淤疏浚,满足行洪排涝的基本功能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河道内阻水障碍物的设置也是影响行洪排涝功能的又一因素,人工河滩内建筑物、河道围堰、水中弃置物等阻水障碍物均是严重影响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人为诱因。
112 河道水质问题河道水质问题是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的滞后,致使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造成河水污染,水质恶化。
同时生活垃圾分散在河道岸边,造成水体及土壤的污染,尤其是到了夏季,随河水漂流的污染物使污染面积扩大。
当水质问题严重时,水体呈现浑浊、透明度低、臭气弥散、富营养化明显、水华现象产生、水生生物种类减少甚至近乎灭绝等状态。
严重影响了河岸生态平衡、景观价值及居民视觉感观和生活质量。
113 滨河景观观赏性问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在需要层次方面产生了不断发展和进化,对居住和可视范围内河道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功能性方面,提高滨河景观的观赏价值成为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和普通市民的关注目标。
在现代景观学的意义上,河流走廊具有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贯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将营建滨河景观列入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范畴,使其融入到城市整体景观体系中,并成为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亲水互动、满足市民观赏性需求和体验性需求、展示城市历史和风貌的廊道和载体,是人类需求层次提升、生存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
以往的河道景观功能的缺失或不佳,主要是因过去人们对河道建设和治理单一的功能性目标造成的。
表现为驳岸及滨河植物品种和数量稀少、硬质驳岸污垢和藻类附着影响美观、沿岸建筑及外立面形象不佳、休闲游憩和临水体验空间缺乏、文化和品位缺失等现象。
在城市重点区域和有条件的区域,应该对这些缺失的景观功能作用和体现效果逐一予以修善。
在理想的河道综合整治中,我们不仅仅要求对影响人类生存及安全的行洪排涝功能和河道水体污染进行治理和改善,更致力于通过滨河景观的营建,实现河道景观的观赏功能、体验功能、人文功能和生态功能,从而将城市重点区域的河道构建为市民的休闲廊道和展现文化背景的城市名片。
由此看来,滨河景观的整治是提升水环境质量、提高河道品位价值的重要途径。
114 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如何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形成生物多样并存和自然循环的生态体系,也是河道综合整治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传统的河道水利工程中,通常采用石砌驳岸、砼砌驳岸和砼仿木桩驳岸等硬质结构驳岸形式。
此类驳岸形式的渗透性差,阻隔了水陆的界面交流,破坏了两栖动物及部分水生生物的生息空间。
水利工程对原有植物的砍伐和破坏,沿岸建筑物的构筑,也使生物种群、特别是植物群落失去了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水质的下降、水体的污染和底泥中重金属成分的超标,使得大量原有水中生物数量下降和种类减少,某些污染严重的河道甚至出现生物近乎灭绝的现象。
恢复河流沿岸的生态体系,形成水陆一体的生态景观,恢复生物多样性,营造水生生物的生息空间,最终实现对生态系统修复和还原,不但对河流治理具有可持续性作用,也是营建人类与生物共栖的空间的必需,是河道综合整治的最高追求境界。
2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物理治理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物理治理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 截污纳管,建立完善污水管网体系截污纳管就是构织位于河道沿线的工厂、学校、宾馆、餐饮、居民区等污水产生单位内部的污水管道,将其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二级管网污水管道系统中,并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治理过程。
在河道综合整治的诸多方法中,截污纳管作为一种从根本上定位和改造影响水系的源头污染的方式,是改善水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截污纳管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管网体系。
首先应对河道沿线排水户进行详细调查,将其排水的指标属性及内部三级管网情况列入调研范围。
充分考虑分流制地区初期污水的截污,以及二级污水管网沿线排水户的接入条件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按照分流制设计建立和完善城市雨污水管网体系,并将污水二级管道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1]。
212 引清调水,快速改善河道水质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在河网体系中进行水资源调度,是在短期内削减污染负荷、扭转水环境质量恶化的速治途径。
在水资源丰沛地区进行合理调度,既可以增加引清水量,稀释河水,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又可以调活水体,加快河网水体流动,增加水体更换频次,提高水体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有效改善河网水质的目的。
在确定调水方案时,应对流域水量水质进行系统检测,进行精细的调水试验,从河网体系的排涝行洪、泥沙系数等技术参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在此基础上结合拟治河道水质控制目标等级,以及根据基础资料和主要水质要求因素确定的计算控制指标,对引清调水量进行定量计算,并经比选最终确定调水方案。
以上海崇明岛引清调水工程为例,按照崇明水功能区划要求和建设综合生态岛定位需要,需保证岛内河网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控制目标。
经过一系列的水质检测、模型试验、参数分析、系统评价,确定将COD cr 和NH 3-N 作为计算控制指标,经计算,每年需向岛内引清调水2013亿m 3,并实施西水东调、南引北排的技术方案[2]。
213 清淤疏浚,为行洪排涝基本功能提供保障在河道综合整治中对其进行清淤疏浚,为恢复河道行洪、通航、供水、灌溉等基本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过水断面,提供了基本的功效保障。
对污臭现象严重、重金属含量高的底泥进行清除,也为河道水质的净化起到十分积极作用。
清淤疏浚,一般按照测量清淤厚度—设计清淤断面—选定方案施工—处理清除淤泥的步骤进行。
清淤后,对清挖的淤泥进行合理处理和利用,也是清淤疏浚工程需要重点考虑的范畴。
对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有毒污泥应及时做好填埋,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无毒淤泥可用来制砖,对于杂质较少、富营养化的淤泥可用于肥田沃土。
目前也出现了可以对有毒淤泥进行脱水分离的新技术,值得纳入工程实际应用领域。
3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景观治理景观治理和生态修复是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追求目标。
城市水景观是城市景观体系中极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
对滨水生态的重塑,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阶段的追求;贴近自然的还原,则是城市生活中最高境界的渴求。
311 驳 岸驳岸是水域与陆域的交界线,是生物生存生息值得关注的生态敏感带,是形成水陆生态系统的边界与交流区域。
与此同时,水陆交错地带往往同时具有水域景观和陆地景观的特征,也是承载人类对河道水体关注和体验的重心地带。
驳岸的处理对于河道景观的营造以及生态系统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4]。
31111 自然驳岸在河道相对顺直、流速缓、腹地大的河段,当边坡缓且土质固化程度好的情况下,考虑保留或采用自然原型护岸,加植发达根系的植物来进行固土护坡。
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稳固堤岸、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五叶地锦、锦鸡儿、狗牙根、马里拉、紫穗槐、矮生百慕大等都是良好的河流边坡固土植物,采用这些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岸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进行景观造景,在城市河道护岸方面很值得广泛应用。
自然驳岸是最具“可渗透性”的生态驳岸形式,是保证水陆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形成完整生态系统的最佳驳岸形式。
在满足水利功能的前提下宜优先进行选择。
31112 半自然驳岸半自然驳岸,是在满足自然驳岸天然美观和生态要求的同时,增加对边坡坍塌水流冲刷的防护系数的驳岸型式。
通常在坡角以天然碎石、经防水处理的木材或砼仿木桩进行护底,驳岸界面上覆水质和生境基础较好。
此种驳岸型式,既增强了堤岸抗洪抗冲刷能力,又维护了水陆边界条件的自然景观效果和相对生态性。
31113 人工渗透型驳岸以生态混凝土和石笼网为主要技术的新型材料,应用于对护坡防冲安全系数有很高要求的险工河段,将安全性与渗透性结合起来,形成人工渗透型的水陆边界空间。
在河道护坡中通常选用的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该种材料透水性好、pH 值接近中性,并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添加剂、难溶性肥料和表层人工土壤和草种等植生基材组成,能给植被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和生长条件。
石笼网包括格宾网、六角网、加筋网等主要品种,该类丝网在制作成箱子状的容器后,用乱石等填满网箱,再用于河道驳岸防护工程,是防冲消浪的功效性材料。
与此同时,网中石料间的空隙,提供了充足的流水区域,有利于实现水体与土体间的自然交换,附以自然沉积的土壤作为填充料,为植被生长和生物栖息创造了条件。
31114 硬质驳岸硬质驳岸通常呈规则整形,包括混凝土直立驳岸、干砌石或浆砌石等驳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