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后感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后感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后感下面是整理的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后感篇一我认真地品读着《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它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窦老师对自己课堂的关注,她的成功缘于她的勤奋,她的执着,她的坚强。

富有个性的话语,独特鲜活的思想,色彩鲜明的案例,让人手不释卷。

对于成功的课,她不断总结经验,历练提升,不断超越自我。

在窦老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日日夜夜里,她永远在学习、读书、思考、奋斗、拼搏。

对于失败的课,她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自己,反思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答案。

相信你在读过她的此书后,也会产生一种奋进向上的动力,进而留心自己的课堂,细细梳理自己的课堂,不断去倾听课堂上生命拔节的幸福成长的声音!书中叙述的有关课堂的魅力已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课堂被窦老师一梳理,显得脉络分明了许多,透露出了别样的魅力。

读着读着,压力不知不觉变成了吸引力,也许正如窦老师在书的封面所写的那样: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

本书共由三大篇内容组成,其中最令我感到熟悉与亲切的是本书的第一篇——课堂细节的追问与反思。

这部分内容大都是窦老师对课堂的真实再现以及她内心对课堂的真诚思考。

作为一线教师,窦老师所描写的课堂,不正是自己似曾相识的吗?窦老师所提到的课堂中的诸多问题,不正是自己为之苦恼,却又不知所措的吗?窦老师所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引发了我的思考。

《小径分岔的花园》一文中,窦老师指出:“作为新课标表述的具体要求,我们更要问问自己是否在平时的每一时刻尽到语文教师的责任——是否在每时每刻注意让孩子积累语言,是否在每一个细节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能力,是否将新课标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要求体现在平时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中。

如果我们教师摆出“师道尊严的面孔责怪他们,则是我们最无能最脆弱的表现。

读着这些句子,我有种被击中要害的刺痛感。

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训练,可一遇到学生表达感情平淡、胆子很小时,就真的只会片面责怪学生,现在想想真是羞愧难当。

同时文中的一些的观点又令我心胸开阔了不少。

如“教师不管研究什么理论,更新什么理念,改进什么方法,其核心永远是一条——关注学生,符合学生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的终极目标是真正将学生视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个体,教师工作的全部价值就是想方设法为这些生命个体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服务,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公民。

“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含义——发现个人,关注人的成长、发展,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人的自由权利高于一切这些道理虽然很难实践出来,但起码如指南针一般指出了教育的方向,使我不再误入歧途。

窦老师关于“阅读的阐述也是令我受益良多。

《阅读课该怎么上》里明确指出:“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

应该倡导广泛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课内的指导,课外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实现。

《课外阅读究竟为了什么》更是深刻地指出了读书的真正意义:“读书也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它的存在可以使我们的灵魂生长着,心壑洞明着,能够烛照我们的生活现象。

一旦放弃了广泛主动的阅读,你的精神世界将变得黯然神伤。

“阅读就是辩读世界,翻译符号的技巧,它应该如呼吸般成为我们的基本技能“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说风景,让他们不断修正补充自己先前孤单的阅读所得,激发新的体悟。

让他们在一本本的书中发现自己生命的种种痕迹,要让他们在惊喜和震撼中兴奋着。

“阅读不仅能赋予我们独处的意义,而且也是精神冒险的过程,是对话的生活,是灵魂得以安身立命的道途。

它能给我们心魂以永恒的归宿。

“读书,从‘随意’、‘轻松’的港口出发,就会驶向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海洋。

在本书的第二篇,窦老师透彻阐释了许多课堂中积极的元素,很值得我学习借鉴。

如《激情——春风化雨的力量》所提到的这种教育的激情,是一种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工作的执著。

《教案究竟应怎么写》所提到的备课是一种个人创造性的劳动,写教案是另一种创作。

《教学要让孩子从心理上认同》所说首先要心中装着学生。

《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中提到的“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所以,读书有时候可以抑扬顿挫的读,有时候却需要静思默想,重要的是学生读到了心里。

窦老师的生活是与书密不可分的。

在本文的第三篇窦老师多处书写了自己平时的读书心得,阅读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简.爱》中女主角那铿锵有力的语言,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鼓舞了她。

“谁天生就能成就伟业?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追求的勇气,是否有实现的恒心。

只要不卑不弃,无愧于自己,努力为之,就会赢得自己,赢得多彩的人生啊!我想,正是这样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成就了窦老师的成功人生。

“善良而富有同情心,正直而自信,对人生仍充满热爱和梦想——而这些,就是读书给予我的。

窦老师这本让我静下心来问了问自己,面对娇弱的孩子,我的心是否柔软依然?更可贵的是它让我找到了一个出口——进行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用阅读丰满自己的思想,用思考美化自己的精神,用笔来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在记录中沉淀自己的课堂,在记录中守护自己的心灵,在记录中把困惑变为收获,在记录中自然前行。

暑假中的自己,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接下去的日子要在这方面好好努力了。

于是,利用学驾驶的空闲,去书店买了这本《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希冀能从中汲取点儿营养。

窦桂梅的“课堂捉虫手记分为三篇:第一篇,课堂细节的追问与反思;第二篇,探究课堂的真相;第三篇,寻找生活中的智慧课堂。

因为自己内心杆秤侧重教学方面,所以觉得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精彩的课堂不要忽略了细节。

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东京一家贸易公司有一位小姐专门负责为客户购买车票。

她经常给德国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经理购买来往东京、大阪之间的火车票。

不久,这位经理发现一件趣事:每一次去大阪时,座位总在右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在左窗口。

经理询问小姐其中的缘由。

小姐笑着回答:“车去大阪时,富士山在您右边,返回东京时在您左边。

我想外地人都喜欢富士山的壮丽景色,所以为了让您每次坐车都能看到富士山,我就买了不同座位的车票。

就是这不起眼的小事让经理十分感动,促使他把对这家公司的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

在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这家公司的职员都能想得这么周到,那么,跟他们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的课堂。

在文章中,窦桂梅指出了一些老师平时上课根本就没有想到,在课堂上的有意无意的几句话“看哪个同学跟老师配合的好、“我建议你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告诉我等等,就把教师自己摆在了特殊的位置。

都说教育就是一堆细节。

教学细节往往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习惯。

教育无小事——这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对教育的认识,成为我们自觉思考、反思的着眼点,更应该成为我们平常教学的自觉行为。

教师每天上课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来不及修改,是一次性的“快照,永远定格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将永远定格在学生的成长历史图景中。

教师在四十分钟内把课上得成功,还真不容易。

但是,在很多老师不断强调“我的时候,这不经意的细节,一次大多数学生可能没注意到,两次大多数学生就会被你“暗示强化了——以教师为中心,我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我不是学习的主人。

窦老师说她也有忽视细节的时候,于是她阅读新的教育理论,自觉开始思考、实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经受理念细化到课堂的“检验。

其实,语言的表达还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在内心深处,把学生置于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座位学习的合作者、心灵的对话者,作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而不仅仅是听你讲课的学生。

以此来勉励自己,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自己能关注到更多的细节,成就更多精彩的课堂,并继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读窦老师对课堂细节的反思,读窦老师对课堂真相的探究,读窦老师对课堂智慧的寻觅,发觉窦老师的文章丝毫也不深奥,甚至是很直白的,但是却充满了真情,就感觉是一种默默的真诚对话。

本书中,有一篇名为《生动和心动:一字之别,差之千里》的文章,说的是不要满足于“生动,而是要让学生“心动。

在谈到当前不少的青年教师过度追求课堂的视觉刺激,唱唱跳跳,课堂生动的热闹不息的现象时,窦老师说:“教师自己首先要静心,要钻进去,深下去,积蓄内力,然后才有可能激情饱满地引领学生亲近课文,教师自身情感准备不足,教师自己没有被美文陶醉,就不要进课堂。

的确如此,我们许多老师在上课之前,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如何制作课件,如何让学生唱起来跳起来,讨论起来。

很多时候,教师本人只是通过各种间接的途径认识到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动人的,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并没有丝毫地产生那种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瞬间阅读冲动。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课文还没有读,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让学生掉泪;自己还没有感动,就想到如何去感动学生。

一到课堂除了那些虚情假意的表演,忙这忙那的折腾,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在哪去寻找心动的原点。

上这样的课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静下心来反复地读课文,深切地体悟那些震撼生命的词句,有了这些直接的体会与感动,然后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才不会人为地去制造那些无中生有的表演,刻意安排那些追求热闹场景的讨论。

这本书中《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一文使我震动。

今天,“琅琅书声已充满校园,窦桂梅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提出“静思默想,而且是从小学语文的阶段提出,我认为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

她说:“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间接提供给学生接触文本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努力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直接的思维和情感的参与,使学生直接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真正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

‘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阅’=看书+动脑子。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称其为‘读’。

所以,‘读’并不是光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

因此,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建一个静静的阅读的‘场’。

……因此,教师只让学生听读,没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心里的朗读,不一定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朗读而没有学生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很难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只让学生读书而没有给学生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静静思考的‘场’,学生的心灵阳台就缺少一缕明媚的阳光。

由此可见:学生只听先生读、先生讲,学生是被动的,嘴也不动,心也不动,脑子更不动。

学生跟着先生读,大声地读,有感情有体味地读。

他嘴也动了,心也能动了,但脑子未必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