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金融危机回顾从历史上最早的“黑色郁金香”,到1929年经济大萧条,再到2007年开始的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金融危机如幽灵般与市场经济如影随形,相生相伴。
随着全球自由市场制度的逐渐成熟,金融危机以及交织在一起的经济危机发生频次渐多,两次危机的间隔越来越短,危机发生规模和强度越来越大、蔓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波及范围越来越广阔、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面对金融危机的肆虐,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都在积极寻找对策,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然而,每个国家都有特殊国情、经济模式、生存方式、文化习俗以及政权架构,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应对手段的不同,实质上却折射出内在价值选择的差异性。
据不完全统计,1900~2008年,全世界共发生各类比较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20多次。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最为严重,有不少专家学者甚至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在此,本文将对历史上十四次金融危机进行简单梳理,并对四个典型的金融危机进行具体分析。
一、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概况(一)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猛跌,标志着经济危机的到来。
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至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以后又程度不同地席卷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二)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经济危机是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造成日本严重的经济衰退,5000亿的银行坏账,数不胜数的企业倒闭,日本人对未来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失业率和自杀率屡创新高,曾经的日不落暗淡了……什么造成日本这么严重经济崩溃?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强大到可怕程度,日本国内充斥着乐观,对未来无限的幻想的情绪之中,日本人对股票、债券、房地产投机变态的痴迷,日本人不切实际的追求财富带来的盈利快感是直接造成20世纪90年代初严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日本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握不当和滞后的调整机制也难逃其责,日本国内的银行和金融市场鼓励投机氛围、发放低息贷款、贷款的审核不力等给日本严重的经济危机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当利率从持续多年的2%调整到3.25%,当时日本央行行长是主张刺破泡沫的强硬派,又把利率调高到4.25%,人们对日本经济前景突然感到迷糊和不安,当时许多大经济炒家纷纷抛售股票,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都疯狂的抛售股票,日本股市大跌,股市的跌势又造成了债券和房地产市场市值严重萎缩,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强烈要求债务人企业和投机者个人增加保证金或是还清贷款,债务人只能把股票和房地产当作抵押物,抵押物又大幅度的贬值,许多中小型银行都相继破产,企业融资形式受到严重威胁,很多企业不得不申请破产,日本经济似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场经济危机对日本国内带来最大的危害就是日本金融业几乎崩溃,一场经济危机领日本沉睡了20年。
(三)1997~1998年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金融危机又称东南亚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是1997~1998年间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一场金融风暴。
1997年5月中旬泰铢贬值,由此引发了一场由局部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
自泰铢贬值开始,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股票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中国由于未开放资本项目,基本未受影响。
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继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区域性金融危机。
它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破产,货币严重贬值,抑制了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1997年10月下旬,东南亚金融动荡一度引发全球性金融市场波动,几乎世界各国都因此调低了对1998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
这场危机从1997年5月开始,大约到1998年底结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
(四)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主要发展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8月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二危机形成的原因(一)1929—1933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对1929—1933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解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伯南克的观点。
凯恩斯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解释足总需求不足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来自人们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所导致的自发消费不足和人们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所导致的投资需求不足。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则将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结为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变化,即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由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的不足所引起。
伯南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总需求不足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对于需求不足的原因,伯南克从货币因素和非货币因素两个方面给出了解释,一方面是一战后重新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先天不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使古典金本位制时期稳定的汇率基础不复存在,各国竞相采用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来增加本国的就业和经济实力,这种状况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通货紧缩,从而引起了总需求的下降;另一方面是美国国内的银行业恐慌和企业不景气等问题的存在缩减了信贷业务,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990年,B本的金融危机使El本陷进了萧条时代,至今尚无重大起色。
日本之所以爆发如此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理论界争论颇多,但一致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迎来了二战后的第二次持续高速增长期,长期高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和乐观情绪导致过度投资,如从1987年到1991年,企业没备投资每年增长10%,5年间共增长60%。
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形成泡沫。
其次是“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为防止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其在1987到1990年间每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基本都达到了10%,这给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各种衍生品种类繁杂。
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相比,金融监管部门则相对滞后,这也给日本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隐患。
(三)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解释,余永定(2007)以泰国为例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他认为泰国本国货币相对日元的大幅升值、工资增长迅速和资本流入对非贸易品价格的抬高等原因使泰国的对外出口大幅下滑。
面对着泰国大规模的经常项目赤字,国际投资者对泰国丧失了信心,外资大规模撤离,造成了泰国的金融危机。
刘遵义(2007)则认为亚洲国家外汇储备的不足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他将一段时间内(例如6个月)进口所需的外汇、到期的外债数量和外商的证券投资三项之和与外汇储备的比例称为LL比例,如果LL比例较高,则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如在1996年和1997年的时候,泰国短期外债还没有加上进口的需求就已经超过外汇储备;而在1997年,韩国的LL比例超过500%,也就是说韩国能够撤离的外资是外汇储备的5倍以上。
综合来看,本币高估、大量的经常项目逆差、汇率政策缺乏灵活、金融体系脆弱、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外汇储备过低是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四)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学术界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原因的探讨有很多,我们给出有代表性的三种解释。
索罗斯认为次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抵押品价值变动为基础的信贷状况循环导致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政府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不恰当的救助导致了道德风险的滋生以及虚假的“市场原教旨主义”、金融创新产品的复杂程度使得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把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任拱手让于金融机构自身。
Ricardo J.Caballero和EmmanuelFarm(2008)将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全球经济失衡。
他认为,亚洲国家及石油输出组织国家通过大量顺差积累了大量的美元,但在这些国家内部缺乏较好的投资品,进而大量美元流入美国国内,推动了美国资产价格上涨,形成资产泡沫。
美国利率的上升,刺破了资产价格泡沫,爆发了金融危机。
张明(2008)认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美联储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流入营造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持续低利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