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农作物病虫草害调查与综合防治

第三章--农作物病虫草害调查与综合防治

第三章农作物病虫草害调查与综合防治第一节农作物病虫草害的调查和预测要制定正确的病虫杂草防治方案,必须对病虫草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田间调查和分析,掌握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做到心中不数。

病虫草害调查是防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通过调查才能掌握病虫草害的真实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做出病虫草害的发生预测,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汉措施,做到有针对性地防治病虫草害,避免防治的盲目性。

一、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田间调查1.调查类型农作物病虫草害调查类型包括普查和专项调查两种。

普查是对某一区域、某一种作物病虫和杂草发生情况的基本调查,从而了解危害当地农作物的病虫和杂草种类、发生时间、危害程度,防治效果等。

专项调查是针对某一种病虫草害进行的专题调查,主要掌握所调查病虫草病的发生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调查内容(1)病害调查1)调查病害的发病数量,主要用发病率表示。

2)调查发病程度,主要用病情指数表示,如观察同一株植物发病的程度如何,叶部病害看发病叶片占叶片总量的百分比,同一叶片发病病斑占叶片的比例。

3)调查病害症状,观察病原物类型。

4)观察发病趋势,了解病害是加重的趋势还是减轻的趋势。

5)如果已经采取防治措施了,调查防治效果以及是否产生药害。

(2)虫害调查1)调查为害程度,对植物哪些部分造成了为害,为害达到了什么程度。

2)害虫形态观察,从而确认害虫的种类。

3)害虫数量调查,主要调查虫品密度,即一平方米内害虫的数量。

4)越冬情况调查,调查害虫的越冬场所、越冬基数、越冬虫态等情况。

5)如果已经采取防治措施后,还要调查防治效果,观察防治前和防治后发生程度的变化。

/ (3)杂草调查。

杂草是指农田中不是人为种植的,人们所不需要的植物。

杂草同人为种植的植物争夺水、肥、光、空间和土壤,影响栽培植物的生长发育。

由于杂草的影响给栽培植物所带来的危害称为农田草害。

对农田杂草主要调查以下内容:1)调查杂草种类,分清哪些杂草有可能造成草荒,对作物生长危害较大。

2)调查杂草发生程度,一平方米杂草的数量。

3)调查杂草生长阶段和发展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办法。

3.调查方法(1)病虫杂草田间分布类型。

病虫杂草在田间的分布因病虫种类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般有两种分布类型:1)不规则分布,病虫杂草在田间分布是稀疏的,每个个体之间分布不等,没有一定规律,一些病害和玉米螟、大豆食心虫等基本属于这种类型。

2)集中分布,病虫杂草在田间分布是有规律的,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或几个区域内核心部分发生较重,从核心部分向外则逐渐减轻,区域外的部分几乎没有发生,一些突发性病虫基本属于这种类型。

(2)田间调查取样方法。

病虫杂草发生情况的田间调查要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推测整个区域的发生情况,因此,田间调查取样必须要有代表性。

调查时不能有人为的倾向性,应该采取随机取样的办法。

取样选点常用方法主要有:1)对角线取样法,包括单对角线法(见图3—la )和双对角线法(见图3—lb)。

2)棋盘取样法(见图3—lc)。

3)平行线取样法(见图3—ld和图3—le)。

4)Z字形取样法(见图3—lf)。

取样单位根据所调查的作物和病虫种类来确定。

1)以长度为单位,一般以1米为宜,适宜调查条播作物。

2)以面积为单位,一般为1平方米,适用于调查地下害虫或平播作物。

3)以植物株数为单位,调查1株或多株的病虫数量。

4)以网捕数为单位,调查平均每网捕到的害虫数量。

取样点次数要根据土地面积和病虫发生程度而确定。

(3)病虫调查的记栽方法。

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取填表的方法进行详细记载,具体表格样式见田间调查记载表(见表3—1~表3—4)。

地下害虫田间调查记载表表3—1表3—2地下害虫田间调查记载表表3—3地下害虫田间调查记载表年月日表3—4植物病害田间调查记载表年月日对病虫草害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要进行讲算和整理,通过计算分析病虫草害发生的程度,依据发生的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汉措施。

(1)被害率=有虫(被为害)单位数÷调查单位总数×100%。

(2)虫口密度,指一个单位内的害虫数量。

虫口密度=调查的害虫数量总数÷调查总单位数。

(3)发病率=发病植株数÷被调查植株数×100%。

(4)病情指数=(发病叶片数×相应的发病等级)之和÷(最高发病等级×调查叶片总数)×100%。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1.农作物病虫害预测和预报的含义根据农作物病害或虫害调查分析和发生流行规律,推测末来一段时间病害或虫害分布扩散和为害趋势,称为病虫害预测。

把预测结果以最快的方式发出通报,以便及时做好积各项防治准备工作,称为病虫预报。

准确的病虫预测和预报,可以增强防治病虫害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提高防治工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经济、安全、有效。

2.农作物病虫害预测的类型根据对病虫害预测时期的长短,可分为三种类型:(1)知期预测,指距离防治期10天以内的预测。

(2)中期预测,距离防治期10至30天的预测。

(3)长期预测,距离防治期30天以上的预测。

此外,农作物保护部门对突发性病虫害,预计将造成严重危害的,需要人们特别警惕抓紧防治的病虫害,可以发出预防警报。

3、农作物病虫害预测的内容对农作物病虫害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发生期预测,预测病虫的发生和危害时间,以便准确确定防治时期。

发生期预测中常将病虫出现的时间分为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

(2)发衡量预测,预测害虫在某一时期内单位面积发生数量,以便根据防治指标决定是否需要防治,以及需要防治的范围和面积。

(3)病虫分布预测,预测病虫可能分布区域或发生面积,对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还要预测其蔓延扩散方向和范围。

(4)危害程度预测,在发生期预测和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品种布局和生长发育特点,尤其是感病感虫品种的种植比重和易受病虫危害的生育期与病虫盛发期的吻合程度,同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其发生轻重及危害程度。

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可分为小发生、中等偏轻、中等、中等偏重、大发生5个等级。

4、农作物病虫害预测的依据(1)农作物虫害是否大发生,主要有以下4个因素决定:1)害虫发生基数,繁殖能力和迁移扩散能力,如果预测到害虫数量大,繁殖能力强,或有很强的迁移扩散能力,则有大发生的可能。

2)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适宜害虫的生长繁殖。

3)害虫的食物来源充沛,作物种类、品种、长势和栽培管理等有利于害虫的取食危害、。

4)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减少。

(2)农作物病害是否发生和流行,主要受3个因素的影响:1)病原物的大量积累2)大量种植易感品种3)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浸染、繁殖和传播,而不利于农作物的抗病性。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调查和监测,就可以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从而推测出发生流行趋势。

5、农作物病虫害预测方法1)发育进度法:依据害虫发育情况温湿度气象预报当时虫态害虫发育进度推算危害时期。

2)有效基数预测法:依据害虫发生数量前一世代或前一虫态数量推测下一虫态或下一世代发生数量。

3)害虫趋性预测法:预测依据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及取食、潜藏、觅偶和产卵等特性利用诱虫灯、诱虫器。

孤草把、性诱剂等诱集害虫通过诱集害虫数量来预测发生程度4)异地预测法:预测依据病虫远距离迁移性发生区病虫数量、发育进度天气形势及风向依据作物长势预测迁入时间、数量、降落区域和发生程度5)环境综合分析法预测依据环境条件对病虫害的影响温度、雨量、土壤等环境条件天敌、食物等生物环境变化依据环境变化推测发生情况第二节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也是确保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

18世纪以前主要以铲、趟、深翻等农业生产措施来减轻病虫草害的发生。

19世纪,人们产生了生物防治法,20世纪40年代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出现,使农药防治成为主要手段,由此产生了化学防治法。

农药使用方便、效果显著,长期大量使用也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污染环境、产生抗药性、杀伤有益生物、威胁人类健康。

20世纪末,人们认识到运用多种手段,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抑制病虫草害的发生才是完善有效的方法。

一、综合防治的含义1、综合防治的概念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都有不同的优点和局限性,依靠某种单一的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因此,我国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综合防治就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化应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植物检疫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控制病虫杂草危害的目的。

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预防为基础,以综合防治为核心,实现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可持续性控制。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他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2、综合防治的原则基本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具体包括以下含义:1)预防为主的原则。

预防为主就是分析植物、病原(害虫)、天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作物播种、育苗、移栽和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调节某些组成部分,创造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生存,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和减少病虫杂草害的发生与危害。

2)安全健康原则。

安全指要确保对人、畜、植物安全,健康就是不能危害人类健康。

要从病虫草害、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采取有效的科学措施,有效的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

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如果必须使用农药尽力避免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合理选择及使用农药。

,要选择高效低毒、污染低、有选择性的农药,做到安全、经济、简便、有效,防止对人畜产生毒害。

3)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原则。

要针对不同防治对象,考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协调选用一种或几种有效防治措施,对不同的病虫杂草害,采用不同的防治策略,各项措施协调利用,取长补短,把对农业生态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减少污染,保护和利用天敌,增强自然控制力,以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

4)提高经济效益原则。

防治病虫草害的目的是控制病虫草害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即经济水平(经济阈值)允许以内。

根据经济阈值确定防治指标,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的,可以不防,超过经济阈值,要及时防治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经济阈值是指由于病虫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于防治成本是的病虫草害发生的程度。

即防治成本=经济损失3、综合防治步骤综合防治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农田环境,病虫草害和一切有害生物被抑制到不会危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作物和有益生物都能最有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要达到这种目标,应采取以下步骤:1)调查作物病害种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