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的鉴赏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如下面这首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
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
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
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
如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
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接着自我作答。
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诗歌鉴赏之景与情【答题步骤】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读清原诗。
⒉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抓意象)⒊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意境)⒋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品感情)〖跟踪练习〗⒈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⑴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⑵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⑴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怎样的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⑵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分析景物的方法】⒈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
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⒉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
即把握写景的层次。
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⒊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BR< p>〖跟踪练习〗⒊(2005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吉林、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区)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只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情与景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
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
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
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
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
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
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
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
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
再看这首《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
"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
再看岑参的这首《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前两句无疑是萧条衰败之景,那么后两句庭树发花是不是美景呢?也不是。
因为,"人去尽"仍是萧条冷清之景,"庭树"不知人事已非这一变化,仍天真开花,正可反衬山房之破败和人心之凄冷。
最后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
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
那么,首联所写的"处处春水"、"日日群鸥",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深的孤寂呢?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