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老人如何护理的注意要点
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老年人的大脑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动反应迟缓:
视觉和触觉等感官接受到外界给与信号后的瞬间,便向大脑传输针对性极强烈的感官信号,再经大皮层分析处理后,将反馈信号传输给运动系统,出现一系列动作。
老年人的感官系统随着机体的衰老,将发生反应迟缓,传输信号减慢或减低,而这样的变化常常表现在老人们的行走,持物动作,发音,等诸方面。
老年人的反应速度较比青年和成年人的反应速度减慢20%-30%,可以出现显而易见的迟缓表象。
2、记忆能力的错位:
人的记忆力在45岁之后将进入逐渐衰退的阶段,达到70岁之后又将进入另一个记忆力明显降低的阶段。
因此记忆力降低是老年人一个显著的特征。
其特点如下:
(1)理解记忆保持较好,机械记忆明显衰退。
(2)回忆能力衰退明显,再认能力衰退不明显。
(3)记忆速度明显减慢。
(4)短时记忆能力明显下降。
(5)远事记忆良好,近事记忆衰退。
3、思维衰退速度较慢:
年老过程中思维的衰退出现较晚,尤其是熟悉的专业有关的思维能力在年老时仍能保持。
但老年人由于感知和记忆力方面的衰退,在概念、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有所减退,而其中尤为明显的则是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以及创造性。
4、人格的改变:
老年人的价值、信念较少改变,因而常给人一种保守的印象;老年人由于脑生理功能衰退,表现出心理能量的减少,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被动、退缩和迟缓的印象,这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主动地自我保护,老年人学会了将有限的生活能量用在最有效的生存活动上,是一种适应性变化。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和慢性疾病发病率高使其常常体验到躯体不适,因而容易产生抑郁感和孤独感。
5.老年人的情绪特点
(1)老年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比青年人和中年人更遵循某些规范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表现在控制自己的喜悦、悲伤、愤怒、和厌恶情绪方面。
(2)老年人的情绪体验比较强烈而持久就情绪体验而言,由于老年期中枢神经系统有过渡活动的倾向和较高的唤醒水平,老年人的情绪呈现出内在、强烈而持久的特点,尤其是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强度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老年人由于比较理性,往往通过认知调节来减弱自己的情绪反应,但老年人对于负性应激事件所引发的情绪体验要比青年人和中年人持久得多。
(3)有些老年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由于个性、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有的老年人由于职务地位变化引起失落感和疑虑感,有的因为健康问题等引起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还有的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4)绝大多数老年人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表明:从总体看,各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生活很满意或满意的占绝大多数。
老年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表现为轻松感、自由感、满足感和成功感。
§1、产生衰老感
§衰老感是老年人主观上觉得“自己已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的衰老感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自身身体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生理机能的衰退而导致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如退休,与子女分居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人处处将自己奉为老人也是一个原因。
§2、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3、思维能力和智力
§就老年人而言,思维能力和智力在各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有的老年人虽两鬓斑白已到垂暮之年,仍能保持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而有些老年人的思维能力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于同是老
年人之间的这种差别不仅同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的好坏有关,而且同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态度,文化素养等因素有关。
§4、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5、学习能力
老年人往往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较慢。
学习能力相对下降。
如果新观点、新思想与老年人过去的看法相矛盾,则很难被老年人接受。
如果学习的内容与老年人以往的生活经验相关,则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如果学习的内容新颖而又陌生,那么老年人学习起来就倍感吃力。
§6、老年人的习惯心理和定型个性十分稳固
§常年累月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使老年人的习惯十分稳固。
老年人的个性特征是青壮年时期原有的性格的延续、加强、发展和巩固,是经过几十年的生活、学习慢慢积累而形成的特定的气质,因而也是十分稳固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已形成的个性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老年人的习惯心理和定型个性使得他们有时表现出非常的固执和保守,甚至怪癖,这一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发生困难,以致变得心神不安,郁郁寡欢。
§7、失落感严重
§步入离退休生活以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的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对这一切变化老年人若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心理上会出现较重的失落感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
§8、孤独感日甚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的心理。
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使老人感到孤独。
此外,若老年伴病逝,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
从而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
§9、怀旧心理较重
§人是有感情的,很容易留恋过去,老人更是如此。
他们往往沉缅于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10、焦虑恐惧感严重
§老年人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对一些生物性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担心得癌症,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侍候等等,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叹自己已到“风烛残年”,是半截身子已进黄土”的人。
§老人年由于抵抗力下降,相对来说较易患病。
患病后的老年人,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外界刺激突然减少,活动能力下降,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性增加,加之患病后治疗和康复时间相对延长,卧床时间也长一些,常使他们处在忧郁、恐惧、焦虑之中。
此外,看到昔日的好友患重病或去逝,老年人更是紧张、恐惧、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体稍有不适,便会更加焦虑、恐惧。
§11、敏感多疑
§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
对健康状况的过分关注,对个体感觉的过度敏感,是老年人多疑的心理基础。
加上听力能力减退,老年人容易听错或曲解他人的意思,如有的老年人易把一句善意的玩笑当成对自己的嘲讽和诬蔑,把旁人的耳误视为底毁自己,由此而使自己长期处于愤怒、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之中。
§12、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床位周转率如何怎么计算的方法和流程考虑因素
床位周转率计算方法
用除法计算。
被除数,是计算周期内入住人数(或者退出人数)
除数是床位数
床位使用率; 每天使用床位数(房客占用数可以当天或时期平均)/可用床位总数(即总床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