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总结(重点高中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总结(重点高中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总结(重点高中版)————————————————————————————————作者:————————————————————————————————日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总结(高中版)哲学概述第1章哲学的内涵与外延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生活中通常因惊讶而引发各种疑问,这些问题中有时会触及这样或那样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的本义是爱智之学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尚不足以成为哲学。

(哲学的体系性。

也有人持反对观点。

)2.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与体现四、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2.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养料”。

哲学通过从不断发展的具体科学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来获得发展;3.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五、哲学是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方式哲学不只是一个理论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即哲学性的思考。

通俗理解,即理性的生活。

第2章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3.哲学上绕不开这个基本问题4.生活上也常常面临着这个基本问题二、唯物主义(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阴阳五行说2.西方哲人的回答(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唯心主义1.柏拉图的理念世界2.黑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第3章哲学与时代精神一、哲学与时代精神1.一切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3.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与动员群众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与特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基础1.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和失败,表明了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思想基础: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3.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三大自然发现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科学的实践观,以实践为首要和基本观点;(……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上的统一;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第4章唯物论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1.物质的具体形态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各管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超越了任何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人和认了社会的诞生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进化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此外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系统,由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所构成。

(文化呢?)4.精神世界的物质性:即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的二、物质是运功的1.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4.静止: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它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5.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三、运动是规律的1.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利用规律、普遍性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第5章认识论一、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意识的本质与作用(一)意识的本质1.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而来的,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再到意识。

(2)意识是劳动、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3.意识是人脑(独有)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

人脑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映(其他生物就没有对语言产生反映的了?那他们要语言干什么?)4.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二)意识的作用1.认识世界(1)意识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和文字,起到了重大作用2.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二、认识是能反作用于实践的(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把人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能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人们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们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认识和客观事物任何一方都不能回答,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的实践才能回答。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达到检验目的。

(二)认识与真理1.真理及其特点(1)真理: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3)真理与谬误的相伴而行(4)真理的自我超越2.追求真理而非掌握真理(1)认识的反复性。

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主体、基础、对象的无限性(3)认识的上升性。

波浪式前进或者螺旋式上升,而非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第6章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历史相比自然历史的主观性2.唯心史观的浅尝辄止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现象的总称。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时间上,性质上。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社会历史是人活动的结果。

人活动的前提是活着。

活着必须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来支撑。

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自然就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而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则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2.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及其成果。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4.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所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二、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人们)创造了历史。

(而非动物,而非大人物。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支柱性,大人物的决定性也不能抹杀)力量。

3.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7章人生价值观一、价值与价值观(一)价值1.价值: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3.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4.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创造的价值,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二)价值观1.价值观: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驱动、制约、导向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的判断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3.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中走向成功唯物辩证法第8章联系观一、联系及其特点1.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3.联系的客观性;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新的联系4.联系的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现实和可能;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区别。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存在。

整体的状态、功能及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3)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理想目标;重视部分的作用,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2)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综合的思维方式。

第9章发展观一、发展及其特点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不平衡性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从旧事物的母体中产生,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因素,增添了不能为旧事物所容纳的积极因素,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缺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而且,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