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动物体内所含有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以细胞膜为界,科将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迅速反应内环境的是血浆;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受体不属于反射弧。
2、细胞的基本功能: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静息膜电位。
表现为外正内负。
高等哺乳动物神经和肌肉细胞膜静息电位一般为-70——-90mV。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神经动作电位接近Na+ 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致,是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于膜外Na+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Ca2+是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离子;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程度称为域刺激,该刺激强度的值称为刺激的阈值。
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称为域电位。
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
在以膜电位的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活动之间,存在的能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兴奋-收缩偶联。
去极化是由Na+ 内流;神经末梢兴奋时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的离子运动是Ca2+ 内流;神经细胞复极化的离子机制是K+ 外流。
静息胞膜内负外正为极化。
3、血液一次性失血若达到血量的20%时,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
一次性失血超过血量的 30%时,则会危及生命。
白细胞占1%,将血细胞比容称为红细胞或红细胞压积。
血液比容可反映血浆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变化。
血液弱碱性,PH7.35-7.45,变化±0.05。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无核、双凹碟形,呈圆盘状(骆驼和鹿为椭圆形),红细胞参与血红蛋白与气体运输、血红蛋白的酸碱缓冲功能,红细胞由红骨髓的髓系多功能干细胞分化增殖而成,蛋白质和铁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是维生素 B12叶酸和铜离子。
凝血第一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为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为纤维蛋白的形成。
抗凝物质抗凝血酶III、肝素、蛋白质c。
抗凝移钙法、肝素、脱纤法、低温、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促凝加温、补充K。
白蛋白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Na+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瑞氏染色嗜酸性白细胞胞浆呈红色,嗜碱性黑色。
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嗜中性细胞核左移,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维生素B2和叶酸缺乏将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器官是肾;4、血液循环:血液先由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至毛细血管,然后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经静脉回流入右心房,并进入右心室,这个流动过程叫体循环,大循环。
心室收缩与射血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左右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与舒张末期容积之比为射血分数。
心室肌0 期为去极过程,1234期则为复极过程。
心脏中的自律细胞主要是P细胞和浦金野细胞。
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
心肌局部电流可以通过闰盘传导。
心肌细包仅接受来自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的刺激。
P波兴奋在两心房之间传导需经历相当时程,可出现双峰状 P波,QRS波群,终点标志两心室均已全部兴奋,各部位之间暂无电位差,曲线又回至基线,T波反映心室肌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因为不同部位复极化先后不同,它们之间又出现电位差。
T波终点标志两心室均已全部复极化完毕。
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一个心动周期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舒张压。
收缩期动脉血压升高。
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部分组成。
微动脉血液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称为直捷通路。
动-静脉短路主要通过动-静脉吻合支,其管壁结构类似微动脉,是吻合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通道。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影响组织液生成有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毛细血管通透性。
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称为降压反射。
※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中,肾上腺素约占80%,去甲肾上腺素约占 20%。
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α和β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而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和受体分布的情况。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α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但与血管平滑肌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又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心率减慢。
房室瓣开放见于快速充盈期。
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征是有平台期、且持续时间长。
第一心音是房室瓣关闭引起,第二心音由于心室舒张时,半月瓣迅速关闭引起的振动。
外周阻力的增加舒张压升高。
乙酰胆碱降低动脉血压。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心电图p波反应心房肌去极化;大失血、失水后出现第一心音增强,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室过度充盈造成;肺炎初期第二心音增强,渗出性胸膜肺炎一、二心音均增强;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相比前者音调低,后者持续时间长、沌浊。
5、呼吸: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比大气压低故称为负压。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肺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容积,使小肺泡不致塌陷;防止液体渗入液泡。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呼吸频率。
影响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气体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
血红蛋白分子含 4条珠蛋白链,1 分子的血红蛋白与4 分子O2 结合,Hb相对分子质量是64460,所以 1gHb 可以结合1.34---1.36ml的 O2,100mL血液中Hb 所能结合的最大氧气量称 Hb氧容量(血氧容量)。
Hb 实际结合的O2量称Hb 的氧含量(血氧含量)。
CO2在血中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量高达94%,以碳酸氢盐运输形式(87%)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运输形式(7%),溶解形式运输仅占5%。
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的节律性舒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提高肺的顺应性;气体分压差决定气体在肺部的交换方向;血液氧离曲线表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CO2在血液中形成碳酸氢盐;节律性呼吸中枢在延髓;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是潮气量;肺总容量减去余气量的值是肺活量;呼吸过程中的有效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由浅至深再至浅,暂停后复始为陈-施二氏呼吸,见于呼吸中枢障碍;抑制动物吸气过长过深的调节中枢位于脑桥;6、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唾液是三对大唾液(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和口腔黏膜中许多小腺体的混合分泌物。
唾液含淀粉酶、溶菌酶。
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的近侧区肌肉舒张,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牛一昼夜产生气体 600——1300L,主要是二氧化碳(50%-70%)和甲烷(30%-40%)还含有少量的氮和微量的氢、氧和硫化氢。
瘤胃中的气体约1/4通过瘤胃壁吸收入血后经肺排出;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
它是由于瘤胃内气体增多,对瘤胃背囊壁的压力增大,兴奋了瘤胃背囊和贲门括约肌处的牵张感受器,经迷走神经的纤维,传到延髓嗳气中枢。
胃液的要成分为盐酸、胃蛋白酶、黏蛋白和电解质H+、C1-、HCO3-、Na+、K等。
胃蛋白酶是胃液中的主要的消化酶,由胃腺主细胞分泌。
盐酸指盐酸,主要生理作用:有利于蛋白质消化、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促进胰液、肠液、胆滋分泌,并刺激小肠运动、它使食物中的 Fe+还原为 Fe2+他与铁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有利于吸收。
黏液是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胃腺的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其主要成分为糖蛋白。
内因子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促进维生素 B12 吸入血。
小肠运动:紧张性收缩、分解运动、蠕动、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
胰液是由胰腺的外分泌部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细胞所分泌的无色、无臭的弱碱性液体,PH 为7.2-8.4。
胰液中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分解酶。
胆汁是一种具有苦味的黏滞性有色的碱性液体。
主要是胆汁酸、胆盐和胆色素。
胆盐的作用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直径3000-10000nm)的微粒,增加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加速其水解、增强脂肪酶的活性、起激活剂作用、胆盐与脂肪分解产物脂肪酸和甘油酯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直径4-6nm)促进吸收、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 K)吸收的作用、胆盐可刺激小肠运动。
主动转运则是一种逆浓度梯度、耗能的物质转运过程,它有两个必需的条件:细胞膜上必须有特异性载、膜上有具有转运功能的 ATP酶。
由于提供能量的方式不同,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两大类。
糖类一般被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
小肠腔葡萄糖、半乳糖通过同向转运机制吸收,此过程反复进行,把肠腔中的葡萄糖转运入血液,完成葡萄糖的吸收过程。
此过程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机制,其他几种物质(氨基酸、胆汁酸、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 B1等)也通过此机制被吸收。
蛋白质的吸收在小肠内蛋白质降解产生的二肽、三肽和氨基酸,其吸收机制与葡萄糖、半乳糖相似,即通过与纳吸收相偶联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机制。
在某些情况下,饲料中的蛋白质可以直接被吸收,例如,新出生的羊羔、仔猪、牛犊、狗崽,借着肠黏膜上皮的胞吞作用可完整地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从而获得被动免疫能力。
※胃蛋白酶原分泌的调节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大多数刺激物也能刺激主细胞的分泌,如乙酰胆碱和胃泌素均作用于主细胞,促进胃蛋白酶原分泌。
当胃的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十二指肠内的 PH降低,胃酸的产生受到抑制。
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HCl;进食引起的胃液分泌属于正反馈调节;刺激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影响是胃肠运动抑制,分泌抑制;需要胆盐协助方可对饲料进行消化的酶是胰脂肪酶;单胃动物不包括分节运动;胰液的成分不包括脂肪酸;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7、能量代谢和体温:动物散热的主要方式辐射、对流、传导、蒸发、热喘呼吸、其他;机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肝脏;体温调节反应的传出途径不包括内脏系统参与;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食物的热氧价是指食物氧化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在安静状态下,动物体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甲状腺激素;动物体可直接利用的能量是饲料中蕴藏的化学能;8、尿的生成与排出:尿的生成是由肾单位和集合管协同完成的,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