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课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课件


诗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 是秋高气爽之时,为何诗 人说远山在“献愁供恨”?
• •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 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 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 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 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 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 苦心情。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 何因而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 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词
人把自己放入镜头中)
作者写的是实景,但这些景都有隐喻, “落日残照”用来比喻日薄西山、面临覆灭 的南宋小王朝;而“不断哀鸣的失群孤雁” 也正好是诗人的写照。两句情景交融,虚实 相生,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当时孤寂和悲苦的
(特点)
玉簪螺髻(比喻) 献愁供恨(感受)
为何而愁?为何而恨?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 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 无奈仅存半壁。

失群的孤雁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 子。
• 落日斜挂在楼头,在失群孤雁的哀 鸣声中,一个客居江南的游子正怆然伫 立。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 意象有何深意? ★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 本是达词人的愁苦心情。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断鸿”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 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 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 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 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 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悲凉心情。 深层含义? 断鸿 游子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悲凉心情。 断鸿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 山: “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韩愈《咏桂林山 水》 •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 ——皮日休《缥缈 峰》
第二层: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山:遥岑

把鱼、肉切 细
晋朝吴地人张翰, 字季鹰
不要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 味,秋风吹遍大地了,不知张季鹰已 经回来了没?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第四层: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看了: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 只作赏玩。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 李贺《南园》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
栏杆拍遍: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江景
遥岑远目,献愁供 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山景
落日、断鸿、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人的动作
江景 山景 落日 断鸿 游子
意 境?(意境=意象+情感) 修辞手法? 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深层含义? 断鸿 游子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听朗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cé n小而高的山)远目,献愁供 恨,玉簪(zān)螺髻(jì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kuaì ),尽西风, 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 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 如此!倩(请,使)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wè n擦)英雄泪?

领会、 理解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 人会,登临意。
•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杆拍遍,却始 终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古代吴地制造 的一种宝刀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词人除了写景, 还写到了自己的行 为,你能找出一些 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吗?它们又表达了 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1、抒写爱国情怀的词
代 表 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 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 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描写农村风物的词
代 表 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 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 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 柳永《雨霖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 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 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
•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小而高的山 眺望 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比喻 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上》)
登水 建龙 康吟 赏 辛 心 弃 疾 亭
课文学习目标
•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 特点,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 的悲愤心情。 • 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1)辛弃疾字 幼安 ,号 稼轩 ,山东 济南人,南宋 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 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 苏轼 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 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 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 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形象生动地
描绘了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 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 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 知己。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二)创作 辛弃疾的词,现存六百二十余首。这些词中最令人受到 感染的是抒写爱国情怀、描写田园风光这两方面的词。 苏轼开创豪放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 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 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 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 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文武双全辛弃疾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 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 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 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 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 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 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 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 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悲凉心情。 断鸿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 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 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 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 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 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泛指南方的天 空为楚天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 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 阔的。
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 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 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
• 举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向人们倾诉内 心仇恨,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 的像美人头上如海螺形状的发髻。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此三句写什么?诗人的情感如何? 为何如此呢? 此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 忧愁和愤恨。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 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 忧愁和愤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