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知识梳理】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怠之) (《送东阳马生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唯利是图(图利)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
如:(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指南录>后序》)"臣,海安、如皋"都是宾语,"私、道"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促织》)"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如:(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2.名词做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
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
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南指"相当于"向南指"。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1)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四)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词了。
如: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崤之战》)"勤民"是"使民劳累",是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如:"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刺秦王》)"迟之"是"认为这件事办得太迟",是描写心理活动。
【考题例析】2006年广东卷杜环,字叔循。
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
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
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
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
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
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
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
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
"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
环令媵女从其行。
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
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渭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环归半岁,伯章来。
母少子,相持大哭。
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环奉母弥谨。
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
后三年,遂卒。
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导析】A。
本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认知和辨析的能力,能力级B。
考点是宾语前置,题行是客观题,在题干中给出"标准",必须首先对这个标准作出准确的判断,弄清它"是什么",然后找答案。
题干中的例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介词"为"的宾语"何"前置。
A句"何以"中的"以"是介词,"何"为宾语,前置。
与题干给定的句式一致。
B句D句属非宾语前置句,C句是动词"有"的宾语"何厌"前置,而不是介词宾语前置。
【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不是判断句式的一项是A.陈胜者,阳城人也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C.沛公之参乘樊哙也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2.下列不是被动句式的一项是A.而君幸于赵王 B.其印为予群从所得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所用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3.下列不是倒装句式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夫晋,何厌之有C.时人莫之许也D.相如每朝时,常陈病4.下列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时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C.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范增数目项王C.沛公军霸上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6.下列省略的成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