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多姿多彩的图形——几何图形(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实物或模型,体验、感受、认知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形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过程与方法:
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通过实例,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原理。
二、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尽量从图片、实物及模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结合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学具等手段,变抽象为直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组活动与交流等措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各种感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媒体的选择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不仅可以给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丰富和拓展学习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连续变化所形成的众多
画面变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抽象的几何图形印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因此,教学中将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多媒体直观展现的优势,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深刻地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重大意义和几何图形知识的极大应用价值。
此外,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也为本节课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和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物、几何模型教具等,作为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补充。
四、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章的起始课,它既是对前两个学段学过的、相对零散的、不系统的图形知识的简单复习,也是上两个学段所学知识的自然拓展与延伸,还是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开始。
它也是本章后续内容——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和展开图学习的基础,还为高中立体图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能由实物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几何图形及相关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认识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的重要意义,也是学习本节内容的价值所在。
2、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分析: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情景识别简单的几何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何图形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分类。
解决措施: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具和学具的直观感受以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感受、操作等措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各种感官。
3、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分析:
教学难点:
(1)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立体图形的分类。
解决措施:
借助教具、学具、图片等,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分组活动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体现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无论是从生活中的图案欣赏引入,到对图形的整体观察与局部分析,以及从实物图片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还是在欣赏生活中的图形应用中结束,至始至终都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主体地位
课堂结构设计为“观察与欣赏,过程与体验,巩固与反馈,拓展与应用,归纳与提升”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动手动脑活动、交流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力求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3、体现四川基础教育远程资源与教学配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四川基础教育网远程教育资源、人教版教科书配套教学资源、以及泸州地区使用的第一轮教材——华师版教科书配套教学资源以及互联网提供的IP资源等,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素材,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对教材内容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恰当地取舍利用,正是当前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中,我不仅增加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实例,而且还增加了原华师版教材中“立体图形的分类”这一知识点。
由于平面图形知识部分比较简单,我在处理教材时舍弃了一些教材中出现的平面图形的实例。
取舍的目的在于:一是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是通过分类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体现“做中学”、“玩中学”;三是体现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突出从“图形语言”向“文字语言”的抽象转换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习惯。
本节课中充分利用了媒体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丰富了形象思维的材料,展示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
六、教学流程图(见下页图)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