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之法源
民法之法源者,构成民法法规之一切法则也。
大别之为制定法及非制定法。
制定法可分为法律、命令、自治法、条约四种。
非制定法可分为习惯法、判例、法理三种。
一、制定法
制定法者,国家之意思依一定之形式而表示者也。
故制定法内部要素,为国家之意思,外部之要素,为依一定之形式国家意思之表示。
其表示之方法及形式,则依各国宪法而有异。
因表示形式与表示机关之不同,而有法律、命令、自治法、条约之区别。
(1)法律法律有形式的与实质的二义,实质的意义者,凡有法律实质之法规,不问其形式如何,皆谓之法律。
形式的意义者,凡由议会通过或经人民创制复决制定之者,皆称为法律是也。
此处所称,系指形式的而言。
即宪法上所谓法律,系与命令为对称者也。
民法法典为法律,殆无疑义。
民法法典不能尽收民事之规定,故其他法律为补充或限制民法者称为民事特别法。
其实质亦为民法之一部也。
(2)命令命令者,不经立法机关议决,由执行机关所发布之法规也。
(3)自治法於国家制定法律之外,公共团体本其自治立法所制定之自治法,亦为民法法源之一。
在宪法赋与地方自治权甚大之国家,其公共团体於民事之立法,亦有自由之馀地也。
(4)条约法条约法者,含於已公布国际条约中之法律的规定也。
国际条约依法公布后,有拘束人民之效力,故条约中之民事规定,为民法法源之一。
例如通商条约、著作权条约、工业所有权条约等,含有民
──────5页──────
事规则,亦不少也。
原来关於条约之国内的效力,议论极不一致。
有谓条约为国家间之契约,只能拘束国家自身,直接对於人民非将其内容变成法规时,不能有何等效力。
有谓条约虽一面为国际间之契约,然他方条约为国家之意思决定,其公布即为对於人民之表示,当然发生拘束人民之效力。
实际上各国宪法多规定条约有国法的效力(日宪九八条二项、德威玛宪四条),此等有国内法之效果者,通称为条约法(Ve-rtragsgesetz)。
条约既与法律有同等之效力,当然可以变更法律,法律亦可变更既订之条约,不过国家须负违反条约之责而已。
二、非制定法
(1)习惯法习惯法者惯行社会生活之规范,依社会之中心力,承认其为法的规范而强行之不成文法也。
有国家以前之社会及初期之国家,习惯几占法律之全部,迨国家生活发达,文字普及,渐采用成文法,而民法则仍滞留於习惯法之境域。
自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之初,中央集权各国为谋国法之统一,大规模编纂法典,亦将民法法规悉罗入而无遗。
一八○四年之拿破仑法典,一八一一年之奥国民法法典,皆有否认习惯法效力之倾向。
十九世纪历史学派学说渐盛,排除成文法万能之思想,一八九六年之德国民法关於此点未设规定,一九○七年瑞士民法第一条始明定习惯法对於成文法有补充的效力。
(2)判决例学者称之为判例法(Case Law, Judge- made
law,Judikaturrecht)。
判例法云者,裁判所之判决例,成为法律之谓也。
判例法在国法上占重要之位置者,英美是也。
在英与美,裁判所自己、同级或上级
裁判所所作之判例,普通皆有拘束力。
因两国成文法较少,故判例大有发展之余地。
在欧洲大陆及日本,裁判所原则不受自己、同级或上级裁判所所下判决之拘束,然亦不妨发生判例法。
盖实际上往往一判决既定之后,其后遇同样之事件发生,如无特别反对之理由,必仍下同样之判决。
以同样判决屡经援用之时,人民之间遂成为习惯,而发生法律之效力。
此即所谓判例法也。
在我国法院,惟受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解释之拘束。
──────6页──────
(3)法理制定法不能将事事一切规定为法规,而习俗与判例上又无先例之时,则只有依自然之法理以判断,固为当然之事也。
法理之有法律效力,近世学者多否认之。
然裁判官不能拒绝裁判,苟遇法律无规定之事项,自不得不依准法理以济法律之穷。
近世法典认法理为法源者甚多。
例如德民法第一草案第一条,义大利民法第三条第二项,奥国民法第七条,瑞士民法第一条第二项等,皆有明文之规定。
我国民法第一条规定“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
无习惯者,依法理”。
民国二年上字第六四号大理院亦有同样之判例。
近世学者认法理为法源之一者甚多,在德则有Kohler,Ring,Hedemann,在日本则有梅谦次郎、美浓部达吉、穗积重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