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
官、组织内的寄生,引起异位 病变(ectopic lesion)。
第四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一、免疫应答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消除性免疫
(少见)
疟原虫 带虫免疫
特异性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
(多见)
伴随免疫
血吸虫
二、寄生虫抗原特点(了解)
(1)复杂性: 来源不同,成分不同 (2)特异性:同种不同期可有不同抗原 (3)共同性:不同种间可有共同抗原
(二)寄生虫的类别
3、偶然寄生虫 ( accidental parasite ) 因偶然机会侵 入非正常宿主体内 寄生的寄生虫。
蝇 蛆
(二)寄生虫的类别
4、体内寄生虫 ( endoparasite )
寄生于宿主体内器官或组织细胞 内的寄生虫 5、体外寄生虫 ( ectoparasite ) 刺吸血液时与宿主体表接触,吸 血后便离开,也称暂时性寄生虫,如 蚊、蚤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1、地方性 2、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脊椎动物
(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
保虫宿 主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综合防治 策略
肝吸虫生活史
(三)宿主的类别
4、转续宿主( paratenic host )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 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
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
体内时,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 适宜的宿主称为~。
第三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
生虫感染的特点
一、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5、食物源性寄生虫病: 种类和发病人数不断增加 6、出现境外寄生虫病: 7、我国目前常见多发寄生虫病:
如血吸虫病、疟疾、囊虫病、钩虫病、 包虫病、旋毛虫病、阿米巴病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1、定义: 2、目的: 3、范畴: 二、寄生虫的危害性 三、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绦虫成虫
蛔虫

吸槽
钩齿
吸盘
阿米巴肝脓肿
血吸虫尾蚴
蛔虫雌性生殖系统
二、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 与宿主类型
(一)寄生虫生活史
1、定义
寄生虫完成 一代的生长、发 育与繁殖的整个 过程。
2、主要内容:
生活阶段; 感染阶段(期)、
虫体侵入 人体内能继续 生存或发育的 时期
即: 生活史 中能使 人体感 染阶段
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其体内移
行,造成的局部或全身的病变。
(三)幼虫移行症
2、 类型 A、 内脏幼虫移行症 B、 皮肤幼虫移行症
皮肤幼虫移行症
(三)幼虫移行症
2、 类型 A、 内脏幼虫移行症 B、 皮肤幼虫移行症 3、 特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中丙 球蛋白增多、IgE水平升高
(四)异位寄生 (ectopic parasitism)
四、新现和再现寄生虫病
新识别的 和未知的 寄生虫病
一些早已被人们所 知,发病率已降至 很低,不再被视为 公共卫生问题,但 现在又重新流行 的寄生虫病
新现寄生虫病
再现寄生虫病
第二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寄生关系及演化
(一)寄生与寄生关系 1、共栖( commensalism )
一方受益 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 mutualism ) 双方互利 3、寄生( parasitism ) 一方得利 一方受害
作为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一 门基础课程。
人体寄生虫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 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 诊断、流行和防治的科学。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1、定义: 2、目的:
认识寄生虫的危害性 控制、消灭及预防寄生虫病 保障人类健康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1、定义: 2、目的: 3、范畴:
2、传播途径:
(1)传播途径: (2)感染途径: a、经口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 b、经皮肤感染: c、经媒介昆虫传播:→虫媒病 d、接触(直接与间接)感染: e、自体感染: f、其他途径:经胎盘、输血等感染。
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 3、易感者: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生物因素 3、社会因素
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病原生物学系
刘光英
第一篇 总 论
Introduction to parasitology
熟悉常见的寄生虫
活蛔虫

蝇蛆
毛囊蠕形螨
第一章
引 言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1、定义: 它是一门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 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
共生
寄生物(parasite)
宿 主(host)
共栖 — 鮣鱼 与 鲨鱼
小丑鱼 ——大海葵
互利共生
裂唇鱼—多纹石鲈
(一)寄生与寄生关系 寄生虫(parasites)
属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
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
动物和单细胞原生动物。
(二)寄生关系的演化 (了解)
1、形态变化
2、生理功能与代谢方式的改变 3、侵袭力的变化 4、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 5、基因变异
人体寄生虫学研究的范畴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1、定义: 2、目的: 3、范畴: 二、寄生虫的危害性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A、作为病原引起疾病 6种主要热带病:除麻风病外,其余5 类是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 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和锥虫病。
B、作为媒介引起疾病传播
C、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1、掠夺营养
2、机械性损伤
3、毒性与免疫损伤 变态反应
Ⅰ、Ⅱ、Ⅲ、Ⅳ
1、掠夺营养
寄 生 虫 病 致 营 养 不 良
2、机械性损伤
钩虫咬附在肠壁组织
3、毒性与免疫损伤
变态反应 Ⅰ、Ⅱ、Ⅲ、Ⅳ
蚊 叮 咬 所 致 严 重 过 敏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三)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宿主的类别
1、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
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肝吸虫生活史
(三)宿主的类别
3、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 (储存宿主)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 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 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传给人 (传染源),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 起到储存、保虫作用。
2、主要内容:
生活阶段; 感染阶段(期)、 感染途径、主要感染方式;(预防有关) 移行途径、寄生部位及阶段;
(致病有关)
排出方式(病原学诊断有关); 宿主的种类和数量:终宿主、中间宿主、 传播媒介、保虫宿主。 (与流行和预防有关)
3、分型: A、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 土源性蠕虫 B、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 生物源性蠕虫
三、免疫应答 (自学了解) 四、免疫逃避(自学了解) (1)组织学隔离 (2)表面抗原的改变 (3)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五、超敏反应(自学了解)
第五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1)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 借助于某些传播因素,进入另一宿主的 全过程。 a、经水传播 b、经食物传播 c、经土壤传播 d、经空气传播 e、经医学节肢动物传播 f、经直接传播
(二)寄生虫的类别
6、机会致病寄生虫 (opportunistic parasite)
当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
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
能低下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
强,如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 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 也不易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 体的寄生现象
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
原体。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 、隐性感染 2、慢性感染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临床症状 和体征或出现症状后未经彻底治疗, 而转如慢性持续感染阶段。
3、隐性感染
(二)多寄生现象 ( polyparasitism ) 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 种以上寄生虫的现象。
(三)幼虫移行症
1、 定义
一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 主体内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
肝吸虫生活史
(二)寄生虫的类别
1、专性寄生虫 (obligatory parasite)
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或整个生 活史期过寄生生活。 如钩虫、疟原虫等
(二)寄生虫的类别
2、兼性寄生虫 ( facultative parasite) 可以过自由生活,但如有机会
侵入宿主体内也可以过寄生生活。 如粪类圆线虫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1、定义: 2、目的: 3、范畴: 二、寄生虫的危害性 三、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1、种类多(229种); 2、我国五大寄生虫病(1956年):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 病(黑热病)、钩虫病。 3、肠道寄生虫感染仍然十分严重; 4、组织内寄生虫病在我国西南、西北地 区也是常见和多发病种;
1、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 抵御再感染能力。(罕见) 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 分抵御再感染能力。(多数) 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 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 寄生虫病
二、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