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摘要】情境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运用生活场景、历史实验等直观手段,通过联想、表演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效果的一种教学。
本人认为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情境创设。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境创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值得每位历史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而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中达到历史认知和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以“歌曲”创设情境
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往往作为讲授新课之前的导入使用,这也是当前地理课堂情境创设中比较常见的方式。
通过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教学内容和学习。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时,我就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解说,“伴随着
这首深情隽永、荡气回肠的赞美祖国之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山河之壮美,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为这样的母亲而骄傲,为有幸成为她的儿女而自豪。
对于母亲,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在新学期里我们将了解她的方方面面,了解历史上的祖国,了解曾经辉煌灿烂的文化宝藏——了解她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对外友好往来、辉煌的隋唐文化等。
运用歌曲来引入新课,使学生一开始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这节课中,达到今人满意的效果。
二、以“活动”创设情境
通过活动,一方面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新鲜感,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亲身体验,意识到现存的主要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一上课我便就说:“同学们,请问现在我们的生活幸福吗?和非洲那些落后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日子安逸吗?前不久老师让同学们观看了《沙漠之花》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感受呢?回想起日本妄然克扣我们中国员工,限制他们的自由,这些代表着什么呢?和平年代一样存在政治、经济的掠夺,这些在你们看来又意味着什么?……”一瞬间,课堂上七言八语,议论纷纷,有说“我们很幸福的”,也有说“我们的幸福是靠千千万万前辈打拼出来的”等等。
这样,很自然地把
学生引导到今天所要学习的主题上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先有稳定的存在,不法势力的入侵,我们要坚决阻止,要随时意识到社会的危机,不管是在如今这般看来还算安稳的和平年代还是在动荡的年代,我们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起爱国的热情。
如此这般,不但教会了学生相关的知识点还在授课的同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以“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以问题来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还可以在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侵略与反抗”章节时,鉴于很多同学都观看过不少关于中国被入境的一些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为此,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中国地图,然后让同学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历史上,我们国家地方曾经遭受过哪些入侵?请用红粉笔示意出来。
并在相应的位置还要标出省市。
于是,有点同学开始查阅各种资料,有点同学开始在自己的本子上进行实验性操作……在某些同学们一筹莫展时,我提示他们可以借用地理书本上对地理方位的介绍,语文书本上对相关一些战争的生动描绘,渐渐地引导同学们进入新的思路之中。
这样的角色扮演,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以“激励性评价”创设情境
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都直接来源于需要。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便做出各种努力,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也是由于各种需
要的推动,或为了发展的需要,或为了认识的需要,或为了认可的需要,或以上兼而有之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适时进行教学评价。
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满足学生的认可需要,让学生全身心地行动起来,形成要学、乐学、会学的“愿学时刻”。
对学生评价认可以口头表扬为主,如偶用书面语言效果更好,也可以用眼光、表情、手势。
教师应经常性地用赞许的目光欣赏学生,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给学生一种助力和鼓舞。
面对进步明显、表现良好,哪怕是取得一点点成绩的同学,教师都要带头鼓掌,或竖起大拇指、或拍拍学生的肩部,以饱含赞赏的语气说一声“太棒了”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鼓励作用。
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手法多种多样,各种手法之间有较大的互补性。
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巧妙地使学生理解了教材中的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想学、愿学、愿思、愿问,从而达到了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灵活地选择或组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
[2]孔祥田.现代教育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