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
一、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教育部专家讨论稿),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共分9大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要求
二、关于高中学科核心素养
1.构建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2.高中学科核心素养(专家讨论稿)
4.学科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
(1)国家对于“立德树人”的要求。

(2)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3)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4)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

5.学科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
(1)时代性。

体现核心价值观,反映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与经验。

(2)基础性。

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合理控制课业负担。

(3)选择性。

体现选择性,分类分层设计可选择的学科课程内容。

必修,共同基础,全修全考;选修,差异发展,个性需求。

(4)关联性。

关注学科间的联合与整合,关注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世界的内在联系。

四、关于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启示
存在问题:
(1)对课程改革、教育本质认识不到位。

(2)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学校课程方案缺乏系统设计。

(3)没有围绕主干课程统一规划开发开设选修课程。

(4)选修课程缺乏层次性、系统性、有效性。

(5)课程整合没有找对路径,课程实施因循守旧。

(6)课程开发追求数量,缺乏质量控制。

1.完善体系,忠实国家课程基本价值追求,厘清三类课程功能定位,满足学生发展不同需求。

2.找寻支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用大概念统整课程内容,清晰选修课程建设逻辑起点,彰显学科魅力。

3.设计层次,按学科领域分类分层建设课程群,支持学生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

4.多元融合,促进跨学科综合学习,强化实践探究,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全面素养。

5.资源建设,学科课程开发和常态实验室、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建设、教学实施整体设计。

6.基于技术,变革课程实施形态,创造有限课堂无限学习。

7.提升质量,规范课程实施,建立适性的课程学业质量管理和评价。

(本文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缪水娟在2015年教师发展论坛暨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学术年会(中学段)上的报告整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