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N-Cl NaCl
-C-Na
-C-R
+ NaOH
-N-Cl
固液相转移催化方法进行C-烷基化反应。例如以苯乙酸
为原料,用浓硫酸二甲酯作为甲酯化试剂,在固体氢
氧化钾存在下,用氯化三乙基卞铵(TEBAC)作为相 转移催化剂,在二氯甲烷中回流,生成C-C键,得到
-甲基苯乙酸甲酯。
( C H 3 ) 2 S O 4 , K O H /T E B A C C H C 2 O O H
C H 3 C H C O O C H 3
当用鎓盐作为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时,烷基化试剂卤代烃 的活泼顺序为:
RCl>RBr>RI 苯和二氯甲烷是鎓盐相转移催化的良好溶剂。反应操作一般 将反应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在搅拌下滴加到有催化剂的 50%NaOH水溶液中,反应完毕分离有机层,除去溶剂进行 产物分离。
三、酸碱催化
酸碱催化是指在溶液中的均相酸碱催化反应,它 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广泛。
Lewis酸—这个中性分子,虽无酸的功能基团,但如
其结构中有一个原子尚未完全满足的价电子层,
且能与另一个具有一对未共享电子的原子发生结
合,形成配位键化合物的称Lewis酸。
Lewis碱—一个中性分子,若具有多余的电子对,且 能与缺少一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以配位键相结合
二、相转移催化反应历程
1.中性条件下的相转移催化反应历程
季铵盐在两相反应中的作用,是使水相中的负离子 (Y-)与季铵盐正离子(Q+)结合生成离子对 [Q+Y-],并有水相转移到有机相,在有机相中极迅速 地与卤代烃作用生成RY和[Q+X-], 新形成的[Q+X-]回 到水相,再与负离子Y-结合成离子对后转到有机相。
H
+
R C
H
+ H
R C
H +
H AlCl3X-
R C
+ H+AlCl3X-
若没有lewis酸的催化,卤代烃的正碳离子上正电荷不够 无法形成反应的中间复合物,烃化反应就无法进行。
在碱催化的反应中,碱是质子的接受者,那些能被碱 催化的反应物必须是容易把质子转移给碱而形成中间 络合物的分子;所以它们经常是一些有氢原子的化合 物。在>C=O,-COOR,-CN,-NO2等基团旁边的 碳原子上的氢( -氢原子)常呈现这种活泼性。所以 这类化合物,常可以用碱来诱发生成负碳离子,以此 来推动反应的进行。
NaOH +ROH NaOR(w,o) +H2O(w)
ROH(w) ROH(o)
[Q+X-](o)+NaOR(w) [Q+OR-](o)+ NaX(w)
不可逆反应 [Q+OR-](o)+R’X R’OR +[Q+X-](o)
三、溶剂
在固液相转移催化过程中,最常用的溶剂是苯、二氯甲 烷、氯仿以及乙腈等。乙腈可以成功用于固液相系统, 却不能用于液液系统,因为它和水互溶。
Na+Y- + Q+XQ+Y- + RX
[Q+X-] +RY 有机相
由于通常应用高亲脂性 的催化剂,这样Q+在水相不以 明显得浓度存在。如Q+保留在有机相,而只是负离子 通过界面进行交换,如下列的更为简单的历程。
Na+Y- [Q+Y-] + RX
X- [Q+X-] + RY
水相 有机相
2.碱性条件下的相转移催化反应历程 在强碱条件下,能进行各种不同转换,例如C-烷基化反应 O-烷基化反应,N-烷基化反应,异构化、H/D交换作用 加成反应, -消去反应, -消除反应,水解反应等。
O
O
O
O
O
O
18- 冠 - 6
4.非环多醚类
O
O
O
O
O
O
二 苯基 - 18- 冠 - 6
O
O
O
O
O
O
二 环 已基 - 18- 冠 - 6
RO O O S
RO RO
O O
OS OS
S O O OR
S O O OR S O O OR
相转移催化反应中,用的最多的催化剂是较简单的鎓盐 类,特别是季铵盐类。一般认为相转移催化的速率取 决于催化剂的浓度。
成,然后再与醇加成,最后从生成的复合物中分离出 一分子水和质子,同时形成酯。
O
R
+ C
+ H+ OH
OH R’OH
R + C OH
OH R C OH
O + H2O + H+
R C OR’
+
O
R’
H 在这里,若没有质子催化,则碳原子上的正电荷不够,
醇分子中的孤电子对作用能力薄弱,无法形成加成物,
酯化反应就难于进行。
1)温度
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影响很大,温度太低时,催化剂的 活性小,反应速度很慢,随着温度上升,反应速度逐 渐增大,但达到最大反应速度后,又开始降低。绝大 多数催化剂都有活性温度范围。
2)助催化剂
在制备催化剂时,往往加入少量物质(<10%),这 种物质对反应的活性很小,但却能显著提高催化剂活 性、稳定性或选择性。
以烷基化反应为例,它们随着C-H,N-H,O-H的酸 性(pKa)之不同而逐渐有变化。如酸性比较强的乙酰 丙酮(pKa=9)溶于氢氧化钠中,相转移催化剂的作用 是负离子的再提取,并以离子对形式进入有机相,进 行C-烷基化或O-烷基化。其反应历程仍是图4-2所示。
对于弱酸,例如脂肪族醇类(pKa=18),表明未变化的 反应物和它的负离子两者都被提到有机介质中,首先 涉及以下平衡。
的,成为Lewis碱。
Cl
F
AlCl3、BF3是酸
Cl Al
FB
H2O、NH3是碱
Cl
F
H
HO H
HN H
通常,催化反应是将反应过程分成几步降低活化能。 催化剂必须容易与反应物之一作用,形成中间络合物; 这个之间络合物又必须是活泼的,即容易与另一反应 物发生作用,重新释放出催化剂。对于许多极性分子 间的反应,容易放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物质,如酸碱 很符合这个条件,故而成为良好的催化剂。
催化和相转移催化
在药物合成中估计80~85%的化学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 如氢化、脱氢、氧化、还原、脱水、脱卤、缩合、环 合等反应几乎都要使用催化剂。
第一节 催化剂和酸碱催化 一、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某一种物质在化学反应系统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 而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这种物质 称之为催化剂。
1.鎓盐(p86,表4-1) 1)分子量比较大的鎓盐比分子量小的鎓盐具有较好的催化
效果。
2)具有一个长碳链的季铵盐 ,其碳链愈长,效果愈好。 3)对称的季铵离子比具有一个碳链的季铵离子的催化效果
好,例如四丁基铵离子比三甲基十六烷基铵离子的催 化效果好。
4)季磷盐的催化性能稍高于季铵盐,季磷盐的热稳定性也 比相应的铵盐高。
在液液相转移系统中,即反应物为液体时,常用该液体 作为有机相使用。原则上许多有机溶剂都可以用,但 是溶剂与水不互溶,以确保离子对不发生水合作用, 即溶剂化。
四、烷基化反应
1.C-烷基化反应
碳-碳键的形成在药物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来 增长碳链。应用相转移催化进行C-烷基化反应已很广 泛。具有活泼氢的化合物的C-烷基化反应,经典方法 是在强碱如NaH,NaNH2,t-C4H9OK, RONa等催 化下,消除一个质子而形成碳负离子,再与卤代烃进 行烷基化反应。
酯类碱性水解时,由于OH-对碳原子的进攻,形成 一个中间络合物,使水解反应顺利进行。
O
RC OR ' +O H -
O RC OR '
O H
O
RC O+R 'O H
在醇醛缩合反应中含有 -氢原子的醛或酮类。在碱地催 化作用下,生成醇醛或醇酮。如乙醛在稀碱溶液中, 由于碱地催化作用,使一个 -氢原子从醛分子中以质 子的形式分离出来,形成碳阴离子,然后与另一醛分 子结合生成醇醛。
以酸作催化剂,则反应物中必须有一个带有剩余 负电荷,容易接受质子的原子(如氧、氮等)或基团, 先是结合成为一个中间的络合物,并进一步起反应, 或诱发产生正碳离子或其它元素的正离子或活化分子, 最后得到产品。所以大多数醇、醚、酮、酯、糖以及 一些含氮化合物参与反应,常可以被酸所催化。
例如酯化反应的历程,先发生羧酸与催化剂(H+)的加
O
慢
H -
O
OH-+H C CH
H2
:C CH H
O
+ + H3C CH
H -
O
:C CH
H
快 H3C
OO -
CC CH H H2
快
OH O
H3C H2O
CC H H2
CH
OH-
没有碱催化,难以形成碳阴离子,反应无法进行。
酸碱催化反应的速度常数与酸碱浓度有关。
k=kH[H+] k=kOH[OH-] logk=logkH-pH kH为酸催化常数。
这类反应常常须在无水条件下进行,不仅操作条件 苛刻,且试剂昂贵;而相转移催化方法可使这类反应 在浓氢氧化钠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于较温 和条件下进行,可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收率。
相转移催化的C-烷基化反应机理
H2O +-C-N-
-C-H + -N-OH
-C-H
-C-N- + RX
NaOH
H2O
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固体酸)
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固体碱)
第二节 相转移催化
相转移催化(phase transfer catalyzed reaction, PTC),它是 有机合成中最引人瞩目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