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聚焦概念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在《理解小说》一书中提出了小说中“谁说”的问题,由此引出了类似于叙述视角的“叙述聚点”这一重要概念。
叙述聚焦( focalization,又译聚焦)为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于1969年率先提出的。
在《修辞格2》一文中,热奈特在参照前人关于叙事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叙述聚焦这一概念, 一方面他是想力图避免使用过于具体化的视觉性术语,如“视野”、“视角”、“视点”等,另一方面,他是受到了布鲁克斯与沃伦关于“叙述聚点”这一概念的启发,因此提出了略微抽象的术语——叙述聚焦,力图澄清叙事学界在“谁说”与“谁看”这一问题上长期存有的混乱。
继而,在《叙述话语》一书中,热氏又对叙述聚焦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和阐释。
(需要注意的是热奈特没有定义聚焦,或者说只是给予了聚焦一个含混的定义,这是导致聚焦研究一片混乱的根源。
)
1、根据《卢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解释,叙述聚焦是指与某个人(通常是某个人物)的感知、想象、知识或视点相关的叙述信息起源与视角限制。
叙述聚焦实际上涵盖了对叙述信息的规范、选择以及传输等各种方式,尤其是从某个人物的视点来观察事件,不论这一视点是多么的主观化与不可靠.
2、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
这样,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被感知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注:[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77、18—19页。
)
3、罗刚《叙述学导论》:根据普林斯在《叙事学辞典》中所下的定义,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应这些情境的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
在叙事作品中,必定有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将故事讲述出来。
而在叙述过程中,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point of view),也就是一个观察点。
通过这一特定的观察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
在这里,叙述者的“说”,与其所置身的某一观察点的“看”,既可统一,也可加以区分。
原则上,一个人既可说出他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同时做两件事:看与说;但是,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一个人可以说出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所看到的东西,以另一个特定人物的“视点”来进行讲述。
热奈特据此区分了叙述(说)与聚焦(看)之间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到视点的“看”或“聚焦”,并不仅属于一个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层面的视觉问题。
“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眼光,而这只是就强调观看的角度而言。
“视点”所展现的是“感知或观念上的位置,按照这一位置,叙述的状况与事件被表现出来”(普林斯:《叙事学词典》)。
因而,它并不只含有纯粹视觉的意义。
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感知、思考、体味、看或可能看到的东西,而这当中自然包含着思想、意识、价值判断、观念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含义。
换句话说,在它所涉及到的视觉的意义之外,视点还包含着思想的意义,或者说具有思想的功能。
这种思想的功能,在视点及其对象之间能动地表现出来。
“视点”或“聚焦”所涉及到的这种“看”与“思”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叙事作品中存在,在其他艺术种类,诸如绘画、摄影、电影中也同样存在。
2.叙事聚焦类型
1、在《聚焦的机制:拓展叙事学工具》一文中,曼弗雷德﹒雅恩(Jahn, 1999)对“窗口聚焦”又进一步完善,并细化了叙述聚焦的范围。
他把叙述聚焦分为四种类型: (1)严格聚焦,指的是从确定的时空位置上进行观察的视角; (2)环绕聚焦(ambient focalization),指的是从一个以上的视角来观察故事事件和存在物,如动态的、总结性的或交际性的视角等;(3)弱聚焦(weak focalization),指的是从一个不具体的时空位置上观察物体; (4)零聚焦,指的是“无视角”的视角。
2、在叙述聚焦这一论题上,美国的认知叙事学家赫尔曼1994年在《叙事》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定聚焦》的论文,从认知叙事学的角度对叙述聚焦进行了初步分析,所谓的假定聚焦就是人物或叙述者可能看到或感知到假想事件这一行为。
假定聚焦又可分为直接假定聚焦和间接假定聚焦两个类型。
3、里蒙-凯南认为叙述聚焦只存有两种类型:内聚焦和外聚焦。
外部聚焦表现为叙事聚焦者,而内部聚焦常表现为人物聚焦者。
4、热奈特根据叙述信息受限制程度的高低,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分法:
1、“零聚焦”或“未聚焦”,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特点是叙事者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也就是托多洛夫概括的“叙述者﹥人物”。
一般的叙事作品会采用这一类型,例如《荷马史诗》,侧重于讲述故事的完整性。
再如:史传叙事类的著作主要是记叙历史上的人事,要求对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进展进行较全面的记录和较公允的评判,零聚焦最适合这一要求。
(零聚焦使用得最普遍、发展得最成熟的)。
它也分了三个类型:主观型、客观型以及混合型。
主观型自然以第一人称直接叙事,这种在文学作品中不是运用得很广泛。
客观型则是以比较隐蔽的态度叙述,就如法国作家莫泊桑在《谈“小说”》中说的那样:“把生活中发生过的一切都精确地表现给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一切复杂的解释和一切关于动机的议论,而限于使人们和事件在我们眼前通过。
”混合型叙事特点是一方面叙事者能掌握全局、时常出现,另一方面又能在人物出现内心独白的时候消失,也就是给人物内心活动让位。
2、“内聚焦”,有固定的内视点,特点是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即托氏的“叙述者﹦人物”,如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例如:《红楼梦》写刘姥姥进大观园,便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来写大观园的事物,许多事物刘姥姥不理解,小说也不作解释,使叙述保持在刘姥姥所感知的范围之内,这属于局部的内聚焦。
以叙述聚焦的恒定性为参照范式,提出了内聚焦的三种亚类型: (1)固定式聚焦,意即对事件的叙述始终是从某个单一聚焦人物的视点出发,如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通过斯蒂芬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想展开故事,小说中的主要信息主要由斯蒂芬的感觉意识反映出来。
; (2)不定式聚焦,意即对事件的叙述是通过几个不同聚焦人物的视点来完成,如伍尔夫的《达罗威夫人》; (3)多重聚焦,意即通过不同的聚焦人物对同一事件进行多次不同的叙述,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3、外聚焦,就是所谓的“行为主义的叙事”,其特点是读者或观众无法得知人物的思想或情感,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人物知道的少,事件的叙述只局限于从外部视点以及行为报告(behaviorist report)等角度出发,基本上只陈述摄像机所能拍到的东西,即托氏的“叙述者﹤人物”。
如《太阳照样升起》中,聚焦者杰克对自己进行内聚焦,其他人物多为外聚焦,如:杰克“看到”科恩因自己犹太
人身份而感到害羞和低人一等,他学拳击的目的是为了能打翻别人,以此来慰藉和平衡这种缺失。
这种情形也可视为杰克的主观猜想 ,杰克对科恩的聚焦仍是外聚焦。
如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杀人者》。
在雅恩看来,热奈特至少在三个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叙述聚焦研究: (1)热奈特第一次对“谁看”(聚焦的主体,表示叙事聚焦,后建议用“谁感知”来代替“谁看”,因为“谁看”太过于具体化和视觉化)与“谁说”(叙述的主体)作了系统的区分; (2)通过结合和调整前人的理论,他给叙述聚焦下了定义; (3)热奈特具体阐述了叙述聚焦的三种类型(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大致体现了普荣通过视野划分法与托多洛夫通过信息划分法得出的三种叙述聚焦模型。
关于叙事聚焦的理论学习,我们还应主注意聚焦行为、聚焦主体以及聚焦对象这三个概念。
1、聚焦行为其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能够感知自己的内心,另一种就是不能够感知内心。
从理论上来说,人物和叙事者都有可能进行内外聚焦,所以内外聚焦就涵盖了人物、叙事者两种形式。
也就是说,内聚焦分人物内聚焦和叙事者内聚焦,外聚焦也同样分人物外聚焦和叙事者外聚焦。
如,老鼠看猫。
观众看着注视着猫的老鼠。
每一个感知动词(看)在这里都表明一种聚焦活动。
2、聚焦者,即聚焦的主体是诸成分被观察的视点。
这一视点可以寓于一个人物之中,或者置身其外。
如果聚焦者与人物重合,那么,这个人物将具有超越其他人物的技巧上的优势。
如在亨利詹姆斯《梅西所知道的》中,聚焦始终是与人物相连的,几乎完全围绕梅西,这位对周围发生的关系知之不多的小姑娘,通过小姑娘有限的视觉将事件显示给读者。
3、聚焦对象,它不一定是人物,故事中的所有的成分都可以被聚焦,如客观对象、风景、事件。
实际上,单一叙事视角和多重叙事视角在电影叙事中各有所长,“单一叙述视角讲述的故事,大多追求外部事件的因果关系组织,讲究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陈陈相因。
而一个具有多层次叙述视角的本文,其叙事重心会更多地放置在对叙述内涵和深度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刻写上。
”前者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曲折多变、紧凑有序的情节,圆满完整的结局见出特色。
文学叙事学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电影叙事学理论的总结和反思。
从视点的运用与实践来看,文学叙事学首先影响了电影叙事学,但是,随着电影叙事学的日新月异与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出反哺文学叙事学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