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 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 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 使岳阳楼著称于世。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 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 。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 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考古认证
潇湘烟雨
----湘土情
美术、音乐、文学、戏剧、 舞蹈、文学、风俗、旅游、 饮食。。。。。。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是 中国画的源头之一,西汉 彩绘漆画又可以说是世界 上最早的油画。湖湘大地 孕育了易元吉、张宜尊、 齐白石、黄永玉等美术大 师。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民间一般称之为“大戏班子”、 “长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剧”这个剧种名称最早见 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因是用 “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湖南戏剧包括: 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 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其中《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 《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 《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湖南省花 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 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 《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长沙市花鼓剧团 演出的《刘海砍樵》也应邀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 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 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 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 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 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 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 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 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 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 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奇峰秀水---张家界
● 张家界,相传汉代留侯张良隐居于此而得名。本世纪50
年代,当地政府在张家界建国营林场。70年代末,张家界 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奇观被世人发现,得以开发。1982年9 月25日,国家计委行文,将林场所属范围定名为“张家界 森林公园”。张家界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 张家界的最佳旅游时间是春秋两季:春天的张家界芳草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 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 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湖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的南楚到明代,为古代湘楚文学时期。这一时 期的文学代表人物有屈原、阴铿、李群玉、胡曾、周敦颐、王以宁、 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李东阳等;第二个时期,从清代到中日 甲午战争,为湖湘经世文学时期, 其文学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龄前 魏源、曾国藩、何绍基、郭嵩焘、邓辅纶、王闿运等;第三个时期,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为资产阶级文学时期。其文学代 表人物有谭嗣同、陈天华、宁调元、易顺鼎等;第四个时期,从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为新民主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欧阳予 倩、田汉、丁玲、沈从文、张天翼、周扬、周立波、康濯、莫应丰、 古华、谭谈、孙健忠等。湖南籍的港台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面也 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其中有著名台湾作家龙应台,琼瑶等。
走进湘西---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 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 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 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 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 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 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 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 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 长廊。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 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 国第二大淡水湖(一说因湖面缩减,现次于鄱阳湖和太 湖居于第三),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 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 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 (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 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 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 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并退居第二。
衡山,又名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 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 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 ,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 独秀”的美称。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 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 独如飞。”这是对衡山的赞美。
娱神歌舞,是湖南民间早期的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续的时间很长。 透过风俗性的民歌,可以窥见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 神"、 "歌乐鼓舞"的某些古朴遗风。如在全省广为流布的《闹丧 歌》、《干龙船》、《傩腔》、《猎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 娱神的痕迹。 1993年以来,在全省和全国大奖赛中,有500余人获奖, 获奖作品达300余件。《春满土家寨》、《摇篮之歌》、《拉着中 华妈妈的手》、《我们是株冶人》、《太阳雨》、舞蹈音乐《踏水 谣》、《南燕驾着春风来》、《走向明天的辉煌》、《中法集团之 歌》、《山里的哩哩》、《思念武陵源》、《民族魂》等作品获得 国家级音乐评奖的金奖。 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 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理论 成果和优秀理论人才。在省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音乐学术论文20 0余篇, 出版音乐理论著作60余部。 著名音乐家有:宋祖英,李谷一,陈思思,汤灿,谭盾
● ●
长沙旅游区 岳阳旅游区
●
● ●
衡阳旅游区
湘西旅游区 张家界旅游区
橘子洲是一帧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 ,与湘江水作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 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她西望层峦耸翠 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及建设中的岳 麓山大学城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带尽览都市繁 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 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 唱晚,观麓山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 ,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 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 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 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 ”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 ,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 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 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 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 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 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 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 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 大典在宁远县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 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鲜美、落英缤纷,溯金鞭溪,游十里画廊,探黄龙洞,体 会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惊喜;秋天的张家界天高云淡,层 林尽染,此时正是猕猴桃、蜜橘等美味水果成熟的时节。 相对而言,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候寒冷,舒适度稍逊于 春秋。
人间仙境----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
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 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 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桃花源位于湖南 省桃源县境内,背倚雪峰山脉,面临八百里洞庭湖, 要居武陵源、岳阳楼、南岳衡山等风景名胜区之中 枢。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 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 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 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 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
屈原的辞赋,他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写下了许多描述湖南山水 景物、风土人情、民间祭祀、神话传说的辞章,表现了古代湘楚人的生活和情 感,在开创一个与《诗经》风格迥异的南方楚辞、离骚文学流派的同时,也奠 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 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王昌龄、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等都 曾流寓湖南, 并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伟大诗人杜甫还客死在湘江的一叶孤 舟上。宋元明时期湖南著名的文学人物有周敦颐、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 欧阳玄、李东阳等。 在乡先贤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的理论遥相倡导下, 湖南文士得风气之先,经陶澍、贺长龄、魏源弘扬光大后,形成了以曾国藩、 左宗棠为代表的湖湘经世派文学群体。他们以功业自许,以实务为先,写诗作 文则提倡介入生活。也就在这一时期, 湖湘文化走向成熟,趋于繁荣。在散 文方面,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领袖的桐城古文湘乡派,涌现了吴敏树、邓辅纶等 一些著名作家,他们宗法桐城而不固守桐城义法,明确提出将“经济之学”纳 入文学范畴,认为文章除了必须讲究义理、考据、词章外,还应当力矫空疏, 经世致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何绍基、王闿运等名家。他们都是门人弟子甚 众,文采风流,盛于一时,交相辉映在三湘天宇, 造成了当时中国诗坛的奇 丽景观。 资产阶级文学时期,时间上为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之 大文豪”陈天华熟练地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及浅显的白话文,写作 了《猛回头》、《警世钟》等作品,为辛亥革命起义作了舆论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