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设备润滑管理的认识

浅谈对设备润滑管理的认识

浅谈对设备润滑管理的认识
本文浅谈对设备润滑管理的认识,重点围绕如何合理选择润滑油、对换油方式的理解、润滑过程的管理和对润滑装置的要求做了阐述。

标签:润滑润滑油粘度润滑管理润滑装置
0 引言
润滑在机械传动中和设备保养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润滑能影响到设备性能、精度和寿命,正确的选用各类润滑油,并按规定的润滑时间、部位、数量进行润滑,以降低摩擦,减少磨损,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能耗、防止污染,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

因此,搞好设备润滑管理工作是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1 对设备润滑管理的认识
1.1 合理选择润滑油
做好设备润滑工作的原则,首先做到的是要保证所用油品必须合理,只有保证油品的合理,才能谈得上保护设备,延长设备寿命和发挥设备正常的机械性能。

有些设备用油虽然是生产厂家推荐的油品,但在实际应用中并非满足设备润滑的技术要求。

因此,要真正做好设备润滑工作,首先根据设备的实际工作状况和设备的运转状况,严格参照以下参数和原则,正确选择油品。

1.1.1 根据齿轮线速度选择齿轮油的粘度,速度高的选择低粘度油,速度低的选择高粘度油。

闭式齿轮粘度选用等级
1.1.2 根据齿面接触应力选择齿轮油的类型。

1.1.3 注意使用温度。

油温高油粘度应大,夏天用粘度高的油,冬天用低粘度油。

1.1.4 考虑齿轮润滑和轴承润滑是否同一系统,是滚动轴承还是滑动轴承。

滑动轴承要求润滑油的粘度较低。

其次,应尽可能使用高质量和高性能的润滑油或专用润滑油,逐步淘汰性能低的润滑油,杜绝低质量和低档次油品进入企业。

1.2 对设备换油方式的理解
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内部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变质。

如继续使用会造成设备机件的腐蚀或磨损。

因此,要及时更换不合格的润滑油,选择合理的换油方式对减小劳动强度和降低企业成本都有很大的意义。

1.2.1 定期换油方式:即按照设备润滑五定卡中规定的的周期进行换油。

此种管理方式方便,但无疑会把一些尚能使用的润滑油提前换掉,建议此换油方式一般用在设备开机率高、油箱容量25L以下的小型设备。

1.2.2 按质换油方式:即鉴定设备油质状态后进行换油。

按质换油一般针对100L以上的大型油箱。

首先要对润滑油定期取样化验,根据实际状态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比后确定换油或延期使用,此方式是合理用油、避免浪费的科学管理手段;其管理程序如图所示:
注意事项:①取样周期一般按设备制定的换油周期提前50-100小时安排取样。

②常规润滑油质量指标检验项目为:粘度、水粉、酸值、机械杂质和水溶性酸或碱。

且必须通过专用的油质分析仪器检测。

2 设备润滑过程管理
新购油品(脂)入库、保管:入库油品(脂)必须带有检验合格证与产品出厂合格证,入库后立即取样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闪点、水分和运动粘度等相关内容。

禁止不合格润滑油(脂)投入使用。

润滑油品入库储存应妥善保管,不得露天存放,库内桶装油品必须清洁密封,专桶专用,牌号清楚,分类储存,定期抽样化验,以防变质;润滑油品(脂)并在发放时要坚持“先进先出”的原则。

各使用部门根据需要设润滑站,要求安排专人对润滑站进行管理。

油品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五定”、“三过滤”,为防止油品泄漏,应设置接油盘;做到专桶专放,标示清晰,严禁混装,扣紧桶盖,保证使用油品的清洁及润滑站卫生的清洁。

润滑油品(脂)的使用应按照设备润滑“润滑规程”的规定和设备清洗换油计划,按时加油、换油,并做好记录。

应经常检查设备油箱的油质及消耗情况:对未到更换周期的油箱,如发现油质已变黑或油面低于油标规定位置,应换新油或添加补充。

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机械磨损和工作环境的影响会逐渐变质,主要是粘度增大、闪点降低、酸质、胶质增多和渗人杂质而造成油脂老化变质,成为废油,废油回收要使用专用油桶,废油要分等分牌号存放,不得与新油混在一起;储存废油的油桶应当加盖,防止灰砂及水混人油内;油桶应有明显的标识,仅作储存废油专用,不应存放其他液体;应将旧油和废油送往回收站进行处理。

3 设备润滑装置的要求
设备润滑装置的油泵工作正常,油路畅通,油窗及油标清晰,油压、油温显示无误、元件齐全完好、无泄漏、整齐、清洁、无污染;润滑仪表及缺油保护报警装置灵敏可靠。

并定期进行润滑装置及润滑站的维护检修,定期清洗或更换过
滤网;如设备润滑装置原设计不当,或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需改变润滑方式和润滑装置,使得润滑装置和器具的管理应逐步标准化、系列化。

4 结束语
设备润滑是防止和延缓零件磨损和其他形式失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润滑管理是设备工程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设备润滑管理,把它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对保证企业的均衡生产,保持设备完好并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减少设备事故和故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