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文本类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五 教师版

2020年高考语文文本类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五 教师版

高考语文文本类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五班级姓名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①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

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

(2A无中生有。

原文只表述了《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相结合,并没有说呈现了科学美,属于无中生有)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1D此词是阐述科学美的作用)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②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2B说明了“《几何原本》具有音乐般的美妙品格”,表述符合原意。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

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

(2C原文说用高适的诗句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并没有说反粒子理论具有这样的境界)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1A)。

③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1B)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1D)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④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

(1C)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2D原文表述的是这一假说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中得到启示,而不是通过实验去证实它具有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

”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⑤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

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

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⑥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

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

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

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⑦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科学家探究科学真理对极深层理论架构的美的体会和感悟B.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C.研究科学过程中受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启发产生的审美想象D.促使(揭示了科学美的作用)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A、B、C三项揭示的是“科学美”的内涵,而D项说的是“科学美”的作用。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科学成果的表述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 B )A.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无中生有)了科学美。

B.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具有音乐般的美妙品格。

C.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这两句唐诗可以描述反粒子理论的境界。

倒推不成立。

)D.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经实验证实出(表述的是这一假说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中得到启示,而不是通过实验去证实它具有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并理解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重在根据选项内容比照原文中的有关句段进行理解。

B项比照第二段第2句“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说明了“《几何原本》具有音乐般的美妙品格”,表述符合原意。

A项比照第一段第2句“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原文只表述了《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相结合,并没有说呈现了科学美,属于无中生有。

C 项比照第二段第3句“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原文说用高适的诗句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并没有说反粒子理论具有这样的境界。

D项比照第四段第2句“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原文表述的是这一假说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中得到启示,而不是通过实验去证实它具有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3.作者说,学习数学时机械的题海战术很难让人享受到数学的韵律之美,你赞同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1)赞同。

(2)美是真理的光辉,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体验和感悟。

机械的题海战术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机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的句子的理解,属于结合语境,筛选整合信息题。

先回答赞同或不赞同,再说明理由。

根据原文信息可以肯定学习数学会有音律美的体验。

第五段的最后一句提出“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而机械的题海战术,同样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它也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机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材料一: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

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

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

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

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材料二: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

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

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

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

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纸上得来终觉浅。

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

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

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

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

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

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

“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材料三: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

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

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4D)(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

B.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

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以偏概全,绝对化表述,与原文不符)迎刃而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