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村镇选址的风水观

古村镇选址的风水观

古村镇选址的风水观——黄姚古镇风水的考察引言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东北75公里,东距贺州60公里,方圆约1.1平方公里,是明清时期因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小镇。

古镇依山傍水,四周被九座平地而起,翠绿雄奇的山峰所环抱。

姚江、小珠江、兴宁河三条清澈如镜的河流蜿蜒贯穿古镇。

小桥流水、古榕参天、翠竹掩映;青山与绿水相依、绿水与民居相伴,山水风光犹似漓江又盛似漓江。

学生:韦勇学好20100685 日期:2010.问题的提出古镇偏处千山万壑之中,土地稀少且贫瘠,不适宜农业生产;黄姚对外交通不便,也不适宜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当地民族种类较多,历史上周边民族关系也比较紧张。

但为什么这样一个条件看似不好的地方,外来移民却纷至沓来,孕育了一个繁荣而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

当地人都说,因为这里风水好,所以我们祖先选择来此定居。

那么黄姚风水好主要表现在那些地方呢?好风水背后蕴涵什么样的科学寓意呢?研究范围及调查对象的确立本文的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处于贺州市昭平县的一个人居古镇——黄姚古镇,对象本身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通过分析镇上山、水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图景,来研究活生生的城市生活空间下高密度居住环境的街道生活。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查:1)街道两侧用地功能构成;2)街道服务设施的分布种类和使用情况;3)街道人流的组成和时间分布;4)街道事物在不同时间段的数量及其密度;5)街道事物与人流聚集的关系;一、黄姚的风水1、枕山黄姚古镇周围群山耸立,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挺拔翠绿的山脉宛如若游龙,从四周聚向古镇。

黄姚民间称之为“九龙聚穴”,黄姚人认为古镇背枕“龙脉”,所以“人杰地灵、财阜民兴”。

龙脉作为黄姚的靠山,倍受当地居民的关注,因此镇内建有多个保护龙脉的祠——护龙祠、佐龙祠、回龙庙、见龙祠、会龙祠等黄姚所背靠的九龙中以位于东北方的真武山为最尊,真武是岭南汉族所供奉的北帝,又称之为玄武,民间认为他是北方的神主水,是水神。

黄姚古镇每年农历7月15举行的柚子灯节就是祭祀水神保护平安的节日。

2、环水黄姚古镇有三条清澈碧绿的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蜿蜒流经、交汇于古镇。

姚江由东而来,转向南,在古镇中心画了一个形似八卦图的,大大的倒“S”形从古镇南端的叠螺山脚流出。

小珠江由西北方而来,从宝珠观南侧汇入姚江;由西向东流淌的兴宁河则由兴宁祠旁流入。

黄姚人认为水能储气、聚财,三条江给古镇带来了财气,因此历史上黄姚是方圆数百里最富裕的村镇。

3、面屏面屏是村镇的正前方远处有朝山或案山,黄姚人说“山朝如人朝”。

黄姚四面有山,靠山对面的山都可以算做朝山。

4、九宫八卦布局黄姚镇的总体布局是:东部姚江两岸是古镇的主要生活和公共娱乐区;姚江以西,兴宁河以北,小珠江以南地区是商业区。

古镇由龙畔街、中兴街、商业街区三块自成防御体系的建筑群组成。

这三处建筑群又通过桥梁、寨墙、门楼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从山顶俯瞰,古镇形似一条苍龙,龙畔街和中兴街是两条龙须;安乐——金德——迎秀——连理——天然四条相互连接、东西走向的商业街是长龙身躯,商业街向南北分出的小巷则为龙爪。

黄姚民间广泛流传古镇是按“九宫八卦”理念规划营建的,使黄姚镇的建筑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关于八卦布局,民间多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八卦阵的影响,诸葛后裔在浙江兰溪所建的村落也称是按九宫八卦图形设计。

二、古镇风水内涵的分析中国东南地区风水思想认为:枕山、环水、面屏是最理想的人居自然环境。

清代姚延銮《阳宅集成》卷一“基形”云:“阳宅需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龙来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黄姚古镇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村镇的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

黄姚被群山环抱,绿水绕行,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

这一风水思想并不是简单的迷信学说,其背后蕴涵有诸多科学的环境思想1、枕山或背山内涵枕山或背山有利于挡风和采光。

影响中国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季风,即夏天来自太平洋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和冬季寒冷干燥的偏北风。

避开凛冽的北风,选择背山,且坐北向南的村镇选址,首先是从抵御北方寒流需要出发,其次坐北朝南方位也是北方冬季日照时间最长的方向,也有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的寓意,正北在八卦中是坎位,占水位,迷信说建宅可以避火灾等。

黄姚地处岭南,已不受北方寒流的影响,相反东南季风所带来的急风暴雨影响更大,因此风水学中坐北朝南的思想在这里被调整,靠山来龙依然很重要,但朝向就不重要了。

黄姚镇中最早的两片民居,龙畔街和兴新街,一个是坐南朝北,一个是坐东向西,这似乎更有利于阻挡东南来的季风和暴雨。

枕山或背山的村落有比较好的景观审美效果,村落房屋之后有山脉,可以使人的视线集聚,不至于有空荡荡的感觉。

村镇背山而建视野开阔,有利于防洪排涝,获取烧火做饭的柴火。

黄姚早期村镇基址都是建在背山的缓坡地带,这一地带既可以获得开阔的视线,又可以避免洪涝灾害,也便于排污,村落背后的山麓又方便烧火柴草的取得。

黄姚古镇处于九山环绕之中,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小环境,空间的闭琐性也给居民便于防御的安全感。

建筑的选址特点:1、古镇的选址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守卫山脉地势和自然环境,依山而建,周围有真秀峰、螺山、酒壶山等山峰环抱,北面的真秀山阻挡了北下的寒流,东南暖气流的润泽,使古镇四季气候宜人。

姚江水在古镇盘旋而过,穿街走巷,古镇一式的青砖灰瓦建筑,古榕、古桥、古巷的和谐映象,极具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境。

2、古镇建筑选材均是因地制宜。

古镇周围均有石山环绕,喀斯特地貌的石山给古镇的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石屋、石门、石桥、石庙、石街,一个石质的“石头镇”栩栩如生。

3、有着类似的建筑风格,在细节上区分出建筑的类型和功用,如屋顶的变化等。

南方古镇的选址常要考虑的问题是:交通、防御、风水等因索,就黄姚古镇的选址而言,对风水或说自然环境的考虑是首要的。

黄姚古镇周围群山耸立,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挺拔翠绿的山脉宛如若游龙,从四周聚向古镇。

三条洁澈碧绿的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蜿蜒流经、交汇于古镇。

姚江由东而来,转向南,在古镇中心画了一个形似八卦图的,大人的倒S形从古镇南端的叠螺山脚流出。

小珠江由西北方而来,从宝珠观南侧汇入姚江;由西向东流淌的兴宁河则由兴宁祠旁流入。

中国东南地区风水思想认为:枕山、环水、面屏是最理想的人居自然环境。

有这样一首风水歌谣唱到:“阳宅需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龙来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黄姚古镇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村镇的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

黄姚被群山环抱,绿水绕行,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

1、枕山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等数座山脉,山势蜿蜒起伏如游龙而来,黄姚民间称之为“九龙聚穴”,黄姚古镇背枕“龙脉”,于是有了“人杰地灵、财阜民兴”根基。

龙脉作为黄姚的生命之源,倍受当地居民的关注,因此镇内建有多个保护龙脉的祠:护龙祠、佐龙祠、回龙庙、见龙祠、会龙祠等等。

此外,群山合围,使古镇有一个藏风纳气,相对封闭的小环境,成为桃花园般的理想境地。

2、面水水是人们日常生活、耕田种地的基本需求,是古镇居民赖以生存的保证。

东南风水理论把水的作用升华到“荫地脉、养真气、聚财富”的高度。

认为村落所傍之水,弯曲流淌为最佳〕,这样才能留住村落的财气;笔直的河道则会带走村落的财运。

黄姚清流环绕,符合环形风水观的要求,是较好的风水宝地。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河道弯曲之地,水流平缓益于日常生活利用。

可以说,黄姚古镇能在桂东崇山峻岭中诞生,完美的山水织合是吸引外来移民到此定居,建立家园的最主要原因。

移民们在建镇选址时除了注重整体的风水景观特点之外,还特别注意局部的风水景观建构。

黄姚人把村镇中的局部景观,冠以诗情画意般的名称,将自然景观赋于人文的风水内涵,激发人们美好的遐想和对生活的憧憬。

其中“黄姚八景”远近闻名,它们是:珠江夜月、宝刹晚霞、天然风光、游岩仙迹、文明晴岚、螺蚰秋云、龙楼春潦、盘道石鱼。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演绎出多个“八景”的版本。

在局部风水的人文建构中,黄姚人对“水口”景观的建构尤为注意。

在中国风水理论中,古村落水口的位置有二种:一种为村镇水流之入口;一种为水流之出口。

中国江南村镇通常都将水流出口定为“水口”,按风水的观点,水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须在出水口建桥设祠,锁住水口。

同时水口往往是行人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村落对外的门而,需要在此植树造林,营建风水园林,美化环境,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黄姚古镇也禀承了江南水口设置的思想,把水口定在古镇南端河水出村之处,明万历年间还在此建水口祠,以求神灵留住黄姚财运,祠的门两侧有“水口萦纡流圣泽;恩膏普被仰神庥”的对联,水口两岸则翠竹掩映,古榕参天,南岸是东门楼、北岸是守望楼,东门楼历史上是进出黄姚的门户。

除了对出水口风水的营建和修补外,黄姚人也十分注重对入水口风水园林的营造。

由于小珠江和兴宁河从两个不同地点汇入姚江,古镇实际上有二个入水口。

其中姚江和小珠江在宝珠观南侧汇合后流入镇内,可视为一个入水口;兴宁河流入古镇之处是另一处水口。

为护佑水源,黄姚人十分注意在这两个入水口处营建风水园林,这两个地方也是如今黄姚风景名胜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黄姚文化精华汇萃之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