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制度
中国古代书籍制度
•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文字记录的丰 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独具 的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献可以 相比。中国古代典籍在质和量方面的发展, 更显示出古代中国在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 上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乃是中国文化的 基石。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 和承传的过程,主要便得从这些古代文字 记录的遗产中去探索。换言之,要了解中 国古代典籍的制作、保存、传播和散佚的 流绪,更需要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 展的背景中去研讨。
• 由于这种装帧形式,书页鳞次相接, 且能随意翻转,故又被很形象地称 为“龙鳞装”、“旋风叶子”。它 的外观与卷轴装相仿佛,只是卷藏 方向相反,但内部却是单张页子, 其实是缩短了卷子,扩大了容量, 部分解决了卷轴过长翻检不便的矛 盾,故可以称得上是卷轴装向册叶 装过渡的一种形式上改进的探索尝 试。“旋风装”出现的时间应当是 八世纪中叶。
• 2、内容与政务、商务及日常生活之俗 务等无直接关系(区别与文书、档案、 票据)。撰著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知识, 具有“突破性”(break-through )。 从文化史上看,作为著作物的典籍的 是“轴心时代”(the axial period)的 产物。
• [德]雅斯贝斯(Jaspers,1883-1969) •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在公元 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 中国这几个古老民族先后方式各异地 经历了这种“突破”。所谓“突破” 是指某一民族在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 段时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上 的处境发生了一种系统性、超越性和 批判性的反省;通过反省,思想的形 态确立了,旧传统也改变了,整个文 化终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的境 地。
• ⑸象鼻——连接鱼尾和边栏的一条线(一说 从鱼尾到边栏的部分)。没有这条线的叫白 口;白口刻有文字的称花口;细线称小黑口、 细黑口、线黑口;粗线乃至全黑的称大黑口、 阔黑口;“黑口”在上端称上黑口,在下端 称下黑口,上下皆有称上下黑口。 • ⑹天头——又名书眉,版框上栏以上空白处。 • ⑺地脚——与天头相对,指版框下栏以下空 白处。 • ⑻书耳——又名耳格、耳子。指版框左右边 栏上端外侧的小方格,用以记载篇名、书名 简称、室名、君号(年号)等,是宋版书的 特征,后世印本则不常见。
一、古代的三种“书”:
作为文字的“书”(writing)
• 《墨子· 兼爱》: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 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 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 《说文》:“著于竹帛谓之书。”卷三下《聿 部》:“書,箸也,从聿者声。”“聿,所以 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 奚椿年《中国书源流》:文字与记载文字的材 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一种不同于文 字和材料的事物,则不论所记内容是什么,记 的字数有多少,记下后起什么作用,都可以称 为书。
• 书信或公文于缄封后在绳 结处加上封泥,钤以发信 人之印,叫作封印。 • 《通雅》:古以泥封检而 印之曰斗检封。 《周礼· 司 市》注:玺节章如今斗检 封矣。《疏》曰:案汉法, 斗检封其形方,上有封检, 其内有书。则周时印章上 书其物,识事而已。《说 文》:检,书署也。徐曰: 书函之盖也,三刻其上, 绳缄之,然后填泥,题书 而印之。
作为档案的“书”或“典籍” (documents )
• 《尚书· 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 《孟子· 告子下》: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 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 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注:“守宗庙典籍”
谓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
• 《史记· 萧相国世家》:及高祖起为沛公, 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 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 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 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 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线装书版式结构与外形结构
• 1、单页古书的版式结构: • ⑴ 版框——又名边框、边栏,指一张印页 最外围的四边栏线组成的方框。因边栏线 条数目或图形不同,有四周单边、左右双 边、万字栏、竹节栏、花栏、博古栏等名 目。 • ⑵界行——又叫界格,指版框内直线划分 的字行行界,因栏线墨色不同,有“朱丝 栏”、“乌丝栏”之分。通常我们叙述古 书行款格式时常用诸如“半页10行行18字” 这样说法,“行”就是指的界行而言。
• 甲骨的书?
• 青铜的书?
毛 公 鼎
• 石头的书?
• 熹平石经
• 正始石经
• 开成石经
• 清石经
• 钱存训《书与竹帛》: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 金石及印于陶泥者,皆不能称之为“书”。 书籍的起源,当追溯至竹简和木牍,编以书 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 刻在甲骨、金属、玉石等坚硬物质上面的文 字,通常称为铭文;而文字记载于竹、木、 帛、纸等易损的材料,便通常称为书籍。 • 但我们不能武断地以质地坚硬和柔软、或耐 久和易损来区分书籍和铭文。因为有纪念性 的文字亦常记载于柔软易损的材料,而文章 和书籍亦常镌刻于坚硬耐久的物质上,垂之 久远。
二、简策制度
• 简策
• 一根竹片称“简”, 多片简编连称“策”, 编简的绳子又分“丝 编”、“韦编”,写 汉 在木板上则称“版 木 牍 牍”、“方”。
武 威 汉 简
治竹木之方法
• 《论衡· 量知篇》:夫竹生于山,木长于林, 未知所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 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 记。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 成奏牍。 •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书之称册”: 古书止有竹简,曰汗简,曰杀青。汗者, 去其竹汁;杀青者,去其青皮。汉刘向 《别录》云: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 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 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
• 线装与包背装的区别在于:不用整张裹 背纸,而是改用两张护封;纸捻穿订之 外还加线订紧,所以具有美观大方、又 便于翻阅不易脱散的优点,而且可以重 装,整旧成新比较便当。不过线装技术 其实是很讲究的,比如书页要折直、压 久、捉齐;针眼要正、小、少;天头地 脚的留空要相称;截书要平而光,打磨 须用力轻而匀;订线须双股白绢线订得 牢、嵌得深等(清孙庆增《藏纪要· 装 订》),方算得上是精致。
五、 纸书装帧形式的演变
• 1、卷轴装 • 纸书出现以后,最初采用的装帧形式是 和帛书相同的卷轴装,不但最初的手写 书如此,就是宋以前的早期刻本,特别 是佛经,也都是卷轴装,即它盛行于汉 魏六朝至隋唐五代。 • 纸书写完,由尾向首卷起,就成了最简 单的卷轴装,敦煌遗书几万件,都属此 类。
• 2、旋风装 •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装帧 形态,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式样: • 它有卷轴装的“卷”,即长幅底纸,字 迹全写在单片纸叶上,且除首页是单面 书写外,其余均系双面书写;将首页无 字的一面全幅粘贴在卷子起首的右端, 其余各页将每纸右边无字边幅部分紧贴 着首页,鳞次相错地裱糊在底纸上;然 后,跟卷轴装方向相反,从首向尾,而 不是从尾向首,卷起,便成一卷轴;需 要打开阅读时,首页以外各页都可以正 反翻阅。
天头
书 耳
版 框
界 行
书 口 和 书 口
• 2、古书的外形结构: • ⑴书衣——即书皮,包在古书最外面的上下 两层纸。一般选用质地较厚的有色纸,以起 保护作用。 • ⑵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题写书名的长 方形纸签。与今之“书签”有异。 • ⑶书首——又名书头,书册上端的侧面部分。 • ⑷书根——与书首相对,书册下端的侧面部 分。古书通常平放架上,故在书根题写书名、 册次,以便检索。 • ⑸书脑——书衣表面右边装订有线的部分。 • ⑹书脊——与书口相对,又名书背,书册右 端有装订线的侧面部分。 • ⑺包角——订线一侧,用细绢包裹四面的上 下角。
• ⑶书口——又名中缝、版心、版口, 指版框正中的一条窄行。既可以取中 折页,又常常记录书名、卷页、刻工 姓名、字数、出版商号等。 • ⑷鱼尾——指书口中间的鱼尾形图案, 其作用是对折书页时取以为准。在版 心上端的是上鱼尾,在下为下鱼尾。 小小鱼尾,可以变换出许多花样,诸 如单鱼尾、双鱼尾(对鱼尾、顺鱼 尾)、三鱼尾、白鱼尾(单线)、黑 鱼尾、线鱼尾(双线)、花鱼尾等等。
作为著作的书或典籍(book, text)
• 刘国均《中国书史简编》:图书是以传 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图画记录于一定 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小结:严格意义上的“图书” 或“典籍”
• 1、所用材质多为竹、木、帛、纸 等易损材料(区别与铭文);形式上 必须是编连成册的。 • 马衡:未用纸以前先用缣帛,缣帛 以前又先用竹木。竹木始于何时, 今不可考。或自有书契以来即用竹 木,亦未可知。缣帛之用,却亦不 晚。周代虽用竹木,已知缣帛矣。 晋时,纸与缣帛兼用。至纸之完全 代替缣帛或在南北朝之时矣。
• 6、包背装 • 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改进,其制作方式 是:将书叶有字的一面沿版心朝外对折, 排叠整齐后,版心朝外作为书口,在相 对的另一边版框余幅处打眼,穿订纸捻、 砸平,然后象蝶装一样用一整张软纸粘 裹住前、后以及书背。可以看出它与蝶 装的区别在于折叶时向里、向外,方向 相反,由此决定了版心向心、向外的不 同,以及不用浆糊粘连改为纸捻穿订。 其优点是克服了蝶装看一页翻两次的毛 病,但是经久翻阅,纸捻容易散开,包 背发生脱落。包背装排架方式改为了平 放。
简牍制度的影响
• 分篇 • 篇名书写格式。策的 最前面还有两根空白 简,叫“赘简”,用 以在背面题写书名、 篇名,然后卷成一束。 这就是书卷最初的形 式。 居 • 界栏 延 • 内容(“脱简”、 汉 简 “错简”)
三、卷轴制度
• 帛书 • 约春秋末年或战国初 年出现了书写在缣帛 上的书。一般是写完 一篇文章后裁截成一 段,然后从尾至首卷 成一束,称“一卷”; 缣帛的表面画有或织 有黑色或红色的界行, 即后世纸书中“乌丝 栏”、“朱丝栏”的 帛 书 渊源所自。
• 3、经折装 • 经折装,又名折子装,是唐代后期 出现的对当时流行的卷轴装加以改 造而成的一种新型装帧形式。说起 来很筒单,就是将长幅纸卷,按照 一定的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成为一厚 叠,然后在首尾各加贴一张厚纸作 封皮,这就是简易的经折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