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课发音技巧

讲课发音技巧

讲课发音技术
秦风清
有的新讲师初次授课,语言节奏太快,咬字不清,声音微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有的老教师法声不得法,讲完课后精疲力尽。

这样久而久之,声带劳损,声音嘶哑,就会造成发声器官病变。

讲课节奏太快,是新教师易犯的通病。

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讲课过程中没有和学生发生感情“交流”,形成“我讲我的,你听清听不清我不管”。

这样,就失去了讲课的目的性。

克服的办法,是培养教师的自控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讲课时,教师眼睛敢于直看学生,从学生的表情上检查讲授效果,根据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重点、非重点的关系,联系学生的接受情况,正确运用轻、重、缓、急,逐步得出经验,形成最佳节奏。

咬字不清,讲话囫囵吞枣,或有字头无字尾,或有字尾无字头(声母或者韵母残缺),这主要是由于发声器官过分松驰的缘故,克服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采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

也可以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活动功能,久而久之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讲课与平时闲谈有重要区别:小范围谈话只需少量的起就够了,而且间歇时间长;讲课则不然,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
续讲话的时间较长。

有的教师由于不懂得发声技术,讲课时扯起脖子喊,过分使用声带,使声带疲劳充血。

长期下去,声带就会闭合不拢,形成声带小结,造成声音嘶哑。

那么,教师应掌握哪些发音技术呢?
发声的基础是气息。

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

戏曲演员讲“气入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

气息准备的量多了,就可以避免因气息不足而加重声带的负担,怎样才知道气吸的深浅呢?这就要看呼吸了。

呼吸是发声过程,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

在感觉上,正确的发声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这表明气吸得深。

气吸得深声带就不易疲劳。

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

气吸得浅,声带就容易疲劳,这和歌唱演员唱歌的情况是相类似的。

要使声音集中、圆润、动听,光有正确的呼吸不行,还必须正确使用“共鸣腔”——胸腔、口腔、头腔、鼻腔。

圆润动听的声音是以上共鸣腔联合调解的,偏重用胸腔,声音低沉;偏重用头腔,声音飘浮;偏重用鼻腔,声音晦涩;只用口腔,声音干燥。

所以共鸣腔要协调合作。

大声讲话要求胸部放松端正,口腔张圆,使声音打到口腔上部的中间,鼻孔微微张开,感觉声音集中于一个点上。

只有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动听、响亮、传得远。

舌、齿、唇是形成字音的最后调节器官,灵活的舌、齿、唇可以把字咬得完整,清晰、准确。

讲课时要有意识地放大它们的使用幅度,以形成完美、动听、响亮的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