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醒幸福 示例_九年级语文教案

提醒幸福 示例_九年级语文教案

提醒幸福示例_九年级语文教案提醒幸福教学设计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查工具书,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姗姗怅然甘霖希冀踌躇枕戈待旦惴惴不安谆谆告诫无足挂齿南辕北辙瞻前顾后相濡以沫熠熠夺目袅袅婷婷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排比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三)德育渗透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幸福、珍惜幸福,树立起人生正确的幸福观。

(四)美育渗透点辩证地看待问题,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地认识事物,感受智能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讨论法,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再用朗读法体味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最后通过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认识作者.写作的出发点——现实生活中提醒灾难的现象太普遍,有必要医治人的心灵和习惯性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本文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希望人们更多地享受幸福、珍惜幸福的感情,我们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关键词句,特别是其中的比喻句、排比句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时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①生字词;②画有半杯水的图画;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开始上课时请同学们谈他们体会到的最幸福的一件事。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课后摘抄有关幸福的名言。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洒满阳光,充满幸福,同学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无疑不止一次地体会过幸福,老师想先听同学们谈谈你体会到的最幸福的一件事(要求简洁作答)。

同学们所说出的这些,已经够多,够幸福了。

还有没有我们没有体味出的幸福呢?什么是幸福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提醒幸福》。

(二)明确目标1.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着重体会比喻句的含义。

3.把握作者倾注于文中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幸福的含义。

(三)自读指导1.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理解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姗姗怅然甘霖希冀踌躇枕戈待旦惴惴不安谆谆告诫无足挂齿南辕北辙瞻前顾后相濡以沫熠熠夺目(少)袅袅婷婷2.朗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准字音,准确把握语气语调和感情。

3.在朗读的基础上,同学们讨论。

(1)文章的标题是“提醒幸福”,“提醒”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提醒”本来的意义是“从旁促使别人注意或指点别人”,在这里的含义是“自己千万注意”。

(2)我们习惯于“提醒灾难”的结果是什么?找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词语:忽略、枕戈待旦、祈盼、辜负、姗姗、怅然句子:①灾祸似乎成了提醒的专利,把提醒也染得充满了淡淡的贬义。

②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

.总结:这些习惯中的提醒,使我们懊丧,错过了应享受的快乐和幸福。

从此,我们应该更多地注意幸福,提醒幸福。

(3)幸福到来的时候,我们充分享受幸福就行了,为什么还需要提醒呢?找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来体会。

词语:谆谆告诫无足挂齿南辕北辙标本句子:①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②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

需要不断的训练。

③人们常常只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时,拣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她。

④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

.总结:幸福稍纵即逝,我们要提醒、警觉,还要有敏感的心灵来感受,作者说得多么形象生动!(4)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享受幸福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完”,勾画出下列语句来认真体会。

词语:悄悄地扑面而来,平和之心、朴素、在暗淡中降临、乔装打扮、茸茸的绿意、香喷喷的面包、不要踌躇句子:①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②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

③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④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总结: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使用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和排比段,倾注了她全部身心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享受更多的幸福。

通过细致的阅读体会,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扩展了,加深了,幸福已经不再仅仅是得到和收获了,它还应包括失败、挫折、给予和奉献等等,而且后者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四)布置作业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幸福的名言,不少于三则。

(五)随堂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1.怅然2.惴惴不安3.谆谆告诫4.相濡以沫二、作者认为幸福是有它的征兆的,请选出不属于征兆的一项( )A.幸福和灾难同行,痛苦之后必有幸福。

B.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C.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它披着本色的外衣。

D.幸福伴随健康的心理而来。

三、提醒是多方面的,或提醒灾难,或提醒幸福,作者却大声疾呼提醒幸福,这不片面吗?为什么?提醒幸福教学设计示例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建议一、文章主旨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墨池记》是“记”体。

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

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

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

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

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

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

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

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

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

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五、平实含蓄的语言《墨池记》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沈德潜评此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

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六、设问句的运用本文中运用了不少的设问句,于委婉含蓄中,富有发人深思的无穷意趣。

如:岂有消样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莫非他在随心所欲、纵情漫游途中,在这临川歇息,停留过吗?)此处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他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

再如:“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我推测王君的心意,难道是由于他喜爱别人的长处,即使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不闻,因而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吗?)用此设问,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写这篇“记”的深意所在--不仅仅重视遗迹,而更重要的是“劝其学者”勤学苦练以成大器。

七、教学方法建议1.文章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

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一、明确目标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

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

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三、字词学习1.字词注音。

(略)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3.完成书后练习二。

4.解释虚词。

(略)四、讨论分析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3.画出文中的设问句,诵读体会设问句在杂文中的作用。

五、.总结、扩展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

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略)语文教案-墨池记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第六单元“·单元要点分析·本单元继续学习古代诗文。

三篇古代散文有叙有议,学习时要抓住议论的成分,这样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四首诗都是年代久远的古代民歌,(诗经)全是四字句,(陌上桑)全是五字句,学习时要注意把握诗的思想感情,体会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

学习古代诗文要重视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分清句子的层次和节奏,以增强对文言文的语感,还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