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第六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9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以下各方面的调查
7)面源调查统计内容: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 可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 (E)和北 (N)为正 X和 正 Y 轴。网格单元,一般可取 1×1(km2) ,评价区较小时, 可取500×500(m2),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元,可取 其为网格单元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
8)对排放颗粒物的重点点源,除排放量外,还应调查其 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质量分布)。
9)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作为“风 面源”处理。应通过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动风速 和扬尘量。
二、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基本调查内容中的部分!
41
四、污染气象参数调查
大气污染物浓度是由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气象条件共同 决定的,污染气象条件的好坏反映了当地大气自净能力的高 低,污染气象条件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r-rd>0,α>0,气团加速运动,大气不稳定。
r-rd<0,α<0,气团减速运动,大气稳定。
r- rd =
0,α= 0,大气是中性的。
用r-rd ≠0 作为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据。
7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不变或增加的现象,与对 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正好相反,Г<0。逆 温层阻挡了大气垂直运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辐射逆温: 夜晚,地面向大气层辐射热量,由于 近地层大气冷却快,高层大气冷却慢,形成了气 温上高下低的逆温层。 一般出现在少云无风的夜间,具有明显的日 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趋势 。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综合防治大气污染的对策。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评价的方法:大气环境质量指数法、生物学评
价法、环境卫生学评价法
20
第三节
1、工作任务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任务和程序
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和评价工作,分析 、判断建设项目或规划项目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为评判项目的可行性,优化项目方案和制定污染防治措施等提供 科学依据,以避免或减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11
12
2、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
1)污染源 • 工业企业 • 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 • 交通运输
2)污染物
• 颗粒物 • 硫氧化物 • 碳氧化物 • 氮氧化物 • 碳氢化合物
13
14
第二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工作程序
(1)准备阶段 确定评价范围
根据评价任务 的要求,结合本 地区的具体气象 条件,确定评价 范围。
根据大气圈垂直 方向上温度、化学成分、 荷电等物理性质差异和 大气运动状态,可将大 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 层、中间层、热层、散 逸层等五个圈层。
4
3、主要气象要素
与大气扩散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称为污染气象要素或 扩散气象要素。 气温 气压
湿度
风 云
能见度
5
4、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1)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绝热条
(1)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 (2)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 染物排放量。 (3)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 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 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4)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的 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第六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大气环境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
第一节
一、基础知识
1、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气溶胶 污染物质
大气环境概述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
水 汽
固体 杂质
干 洁 空 气
O2
其它
N2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3
2、大气的垂直分布
38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以下各方面的调查
R 6)点源调查统计内容:
①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分布平面图; ②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 ③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H
④烟气出口速度(m/s);
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 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 ⑦排放情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 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
37
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以下各方面的调查
(5)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 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 点源。可根据污染源源强和源高的具体分布状况确定点源 的最低源高和源强。 厂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入其附近的面 源,按面源排放统计。
8
二、污染气象参数调查
1、一般污染气象参数
调查内容由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 评价的性质和要求以及评价等级决定,一 般包括:地面气象资料、高空气象资料、 调查的时间跨度、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
9
2、大气平均场参数和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
地面观测参数:地面大气温度、湿度、气 压、总云和低云量、距地面10米高的风 速、风向、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环流 等的频率和空间范围。
21
2、 工 作 程 序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调查、预测和评价
“三三制”
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
编制报告书阶段
22
常用大气环境标准介绍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 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 量评价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 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44-93) (5)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01)
Qi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9
GB3095-2012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30
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 值的三倍值;
31
1、评价等级
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复杂地 形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如果污染物 数大于1,取Pi值中最大者。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
Pi/(m3/h) 地形 复杂地形 平原 Pi ≥2.5×109 一 二 2.5×109> Pi≥2.5×108 二 三 Pi<2.5×108 三 三
32
2、 工 作 程 序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调查、预测和评价
“三三制”
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
编制报告书阶段
33Biblioteka 2、评价范围影响范围主要决定于项目的基本特征,与评价等级相对应。还应考 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 包括大、中城市的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 通常将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作为评价区的中心,以主导风向为轴,按
正方形或矩形划定评价区的范围。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向或南
北向为轴。
一级评价:边长不小于16-20 km
*
二级评价:边长不小于10-14 km 三级评价:边长不小于4-6 km 平原地区取上限,复杂地区取下限。
34
2、评价范围
(1)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
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 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 0.5倍。 (2)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
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
rd=-d Ti /d Z ≈g/Cp=0.98 (℃/100m)
注意:rd 与r的概念和涵义都不同。 温度层结:静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1. r>0,递减层结 2. r=rd ,中性层结 3. r=0,等温层结 4. r<0,逆温
6
2)大气稳定度 在大气某高度,气团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 定的程度,与r和rd有关。
低空观测参数:距离地面15米以下风向、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关系,并按大气稳定 度分类。
10
三、大气污染概述
1、大气污染类型
1)还原型(煤炭型):常发生在以使用煤炭和石 油为燃料的地区。主要污染物是SO2、CO2和颗粒 物 2)氧化型(汽车尾气型):大多发生在以使用石 油为燃料的地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气、 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物数目较多的企业, 如钢铁、化工企业 , 其污染因子可适
当增加。
25
2、 工 作 程 序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调查、预测和评价
“三三制”
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
编制报告书阶段
26
2、 工 作 程 序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调查、预测和评价
“三三制”
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
编制报告书阶段
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
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
35
2、 工 作 程 序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调查、预测和评价
“三三制”
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