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禁闭

禁闭

《禁闭》1、情节加尔散——报社编辑,胆小鬼:生前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坚持和平主义的反动观点,是个临阵脱逃的胆小鬼,于一个月前被抓获,用12颗子弹枪决而死。

伊内丝——邮政局女职员,同性恋:讨厌表哥,唆使表嫂抛弃丈夫投入自己怀抱,她们另租新居同住,致使她的表哥惨遭车祸而死,表嫂为恋情所迷,·注一个星期前的半夜里,打开煤气管,双双中毒身亡。

艾丝黛尔——贵妇,色情狂:她蒙骗丈夫,另求新欢。

情夫希望她为自己生个孩子,她却十分反感。

怀孕生孩子时躲在瑞士,把私生女叱从窗口摔到湖中淹死,气得情夫开枪自杀。

她因患肺炎于昨天死去。

侍者“像旋转的木马似的,一个追逐一个,永远碰不到一块去”。

“我宁可给鞭子抽,被硫磺烧,也不愿让脑袋忍受这种折磨!”“地狱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从来都没有想到!……提起地狱,你们便会想到硫磺、火刑、烤架,啊,真是莫大的玩笑,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第二十二条军规》(二)主要人物形象1、“反英雄”——约翰·尤索林(John Yossarian)在一个价值观如此扭曲,生命被贬值而且很随便就会失去的世界里,在缺乏逻辑的军事官僚政治下,英雄主义或许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自我保全”。

这也成了尤索林生活的首要目标。

斯诺登之死斯诺登(Snowden)的死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也一样不堪一击,他的恐惧不断增加。

尤索林也感到冷。

他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

斯诺登那可怕的五腑六脏脏兮兮淌了一地。

他死死地盯住它们,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他们所包含的寓意是很容易领会的。

人是物质,这就是斯诺登的秘密。

把他从窗口扔出去,他就会摔死;把他点燃了,他就会烧起来;把他埋入地下,他就会像别的各种垃圾一样烂掉。

这就是斯诺登的秘密。

成熟的时机就是一切。

斯诺登之死让尤索林成为“全队最精通规避动作的人”“局外人尤索林面临的荒唐逻辑科恩中校:“难道你不愿意为你的祖国作战吗?”“难道你不愿意为卡斯卡特上校和我献出你的生命吗?”尤索林:“你和卡斯卡特上校跟祖国有什么关系?你们和祖国完全是两回事。

”科恩中校:“你要么拥护我们,要么就是反对你的祖国,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第二十二条军规第22条军规规定:空军军官必须完成规定的战斗次数才能回国,尤索林完成了,但是第22条军规又规定:无论何时,都得执行司令官的命令,即便是在你飞满规定的次数后还叫你飞行,你也得服从。

第22条军规规定:精神失常的人员立即遣送回国治疗;但这条军规同时又规定:疯子要停止飞行,必须提出书面申请,而一个人如果能明白飞行的危险并能提出申请,那就证明他不是疯子。

第22条军规规定有些人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向别人说明军规内容,因为有法律依据,二者法律依然是:第22条军规……最后,党要在自己的安危与中队的安危之间做出选择时,尤索林自我保护的简单逻辑变得复杂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一个人如果在道义上不关心别人的幸福,那他的生命就失去了价值;但在道义上关心别人的幸福,又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2、米洛·明德宾德(Milo Minderbinder)飞行中队伙食官。

经营一个国际黑市集团,为了盈利,和交战双方均签订合同;为了持续盈利,努力保持战争的“均势”。

“轰炸自己”一天晚上,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以后,米洛的全部轰炸机和战斗机一齐起飞,于空中编队后,轰炸了美军自己飞行大队的驻地,因为他和德国人签订了另一份合同,这次是要炸毁他自己的全套装备。

米洛的飞机分几路协同一致袭击,轰炸了美军机场的汽油库、弹药库、修理棚以及停机坪上的B-25轰炸机,只有起落跑道和各个食堂得以幸免。

这是因为他们完成轰炸任务之后可以在那条跑道上着陆,然后在休息之前可以在食堂里吃一顿热快餐。

……他们炸毁了4个中队,军官俱乐部和大队部办公楼。

官兵们逃出帐篷,惊恐万状,晕头转向。

一会儿工夫,地上到处是哀号呼救的伤员。

作为恶性膨胀的资本主义自由经营的极端化的代表人物,米洛似乎既精明又荒唐。

他从事黑市买卖,把自己的经营扩大到全世界,同时又声称在他经营的集团里“人人都有股份”。

米洛的性格在很多方面都说明资本主义对政治的超越。

米洛之所以能够利用朋友和敌人赚钱,并支持任何可能会更有钱赚的一方,正是利用了“第二十二条军规”毫无逻辑这一点。

另外,他轰炸本方营地表明他对战争所划分的派别的极端漠视;而士兵愿意接受因轰炸而获得的赔偿说明并非只有米洛对赚钱看得很重。

3、丹尼卡医生(Doc Daneeka)随军医生,老于世故。

“在这个世界里,想顺顺当当过日子,就得圆滑一点。

右手帮左手,左手帮右手,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你给我搔背,我给你挠痒。

”活死人。

其妻子接二连三收到通知书、慰问信、抚恤金、丧葬费…….4、卡斯卡特上校(Colonel Cathcart)想当将军,一有机会,就会毫不吝惜地将他手下的士兵扔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去。

而且他不断增加飞行员飞行次数,从40次甚至6000次。

吃军粮回扣。

5、斯诺登(Snowden)一位年轻的炮手。

在轰炸阿维尼翁的战斗中丧生。

他死在尤索林的怀抱里。

当时,他肚子里的肠子喷溅在尤索林的制服上。

这一幕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斯诺登的死摧毁了尤索林的勇气,使他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

细节:番茄酱6、德里德尔将军(General Dreedle)与佩克姆将军(General Peckem,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空军联队指挥官与特别行动指挥官,二人明争暗斗,决定者竟然是邮件管理员温特格林。

(三)主题1、官僚政治专制2、宗教信仰的破灭尤索林认为,一个真正好的、万能的上帝绝不会创造出诸如痰和蛀牙一类的东西。

然而,对上帝信念的破灭并不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不再有道德。

如尤索林最后的选择。

3、语言的苍白无力“第二十二条军规”实际上就是几个词语,真正管用的是军方的官僚政治体制。

4、死亡不可避免荒原主要内容《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

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

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

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对弈》。

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

物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强奸杀死后变为莺夜=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

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

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兽欲,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第三章《火诫》。

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

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

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来/主啊你拯拔/烧啊”。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

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

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

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

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涮自己的灵魂。

第五章《雷霆的话》。

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

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

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

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

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革命的象征。

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

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分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

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

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

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科技急剧发展,对人的生活方式、思维、价值观等产生巨大影响,增加在人精神上的惶惑不安。

战争的爆发,更加动摇人的传统认知和信仰,对人类本性产生怀疑,在此情况下,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盛行,在抛弃传统文学倾向之下,现代主义文学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根据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起因,说明它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不同与传统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抛弃传统的对客观真实的刻意追求,转向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工业和金钱扭曲和变形,似乎已与自己的过去相脱离,社会失去了往日和谐、宁静,因而在现代主义作家创造的作品中,出现了一批“局外人”、“流亡者”、“反英雄”等人物形象,而体现出一种悲观的反社会、反传统的个性主义精神,形成全新的创作理念。

在思想上,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两种明显的特征。

其一,是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由于社会紊乱、战争压迫、道德衰败使得传统观念崩溃,人类失去精神上的支柱,迫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的价值、人类文明的发展。

它从个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批判整个文明体系,与现实主义文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批判社会制度完全不同。

从波德莱尔到卡夫卡、从未来主义到超现实主义,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这正是尼采所宣扬的“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精神。

其二,是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何为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