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管理与保护一、绪论1.藏品的定义:博物馆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性质有目的地征集起来,并应用特定程序进行管理、保存,供研究和社会教育之用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标本和科技成果及有关的一切资料。
2.藏品的特点:具有收藏价值。
(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唯一性。
(不同于一般物品,具有不能再生产的特性。
)广博性。
(范围广泛:可发掘、收集、科学成果等。
)3.藏品的作用:是建立博物馆的必要条件。
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科学研究的可靠实物资料。
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4.藏品管理学的重要性:是博物馆的职责要求;是博物馆的管理基础;是博物馆的业务工作。
5.藏品管理学:在现代博物馆管理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是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6.藏品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博物馆学:联系:它是博物馆学第一个分支学科,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内容,即博物馆藏品及藏品的管理;区别:博物馆学侧重于藏品管理与博物馆各项工作间的关系。
藏品管理学重藏品本身的管理。
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7.藏品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四阶段:形成期(1949年以前);初步发展期(1949-1956);恢复和发展期("文革"至80年代末;全面繁荣期(90年代至今)。
形成期:张謇提出"国家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示国人"鼓励"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
恢复和发展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国务院颁布的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
1986年国家文化部颁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提出了叫系统的藏品管理理论,标志着我国对文物藏品管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办法》对藏品保管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这一时期实践工作成就颇丰(藏品数量迅速增加;藏品的保管设备和保护技术有很大改善;加强文物鉴定工作,组成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开展古书画全国巡回鉴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面的藏品整顿工作)。
二、藏品征集工作:(应用性题目)1.藏品征集来源:民间征购、收藏家捐赠、考古发掘、文物商店征购、博物馆之间调拨)2.对文物拍卖市场的看法:优势:市场网络优势,为博物馆收藏带来了新的信息和机会;拍卖会上文物集中,选择余地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从藏品征集工作的效率(拍卖品多几过鉴定);过大了博物馆的研究范围,为博物馆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公平、公开、公正"的拍卖原则,是体现文物真是价值的保证,可在博物馆文物征集过程中杜绝暗箱操作的弊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文物。
存在的问题:拍卖公司过多,素质良莠不齐;合格鉴定人员严重缺乏;存在假拍现象;上下家联手,哄抬文物价格。
3.征集工作中的不足:未建立文物征集的职能部门;征集经费来源不足;文物征集与收藏的矛盾;计划性不强;(忽视反面的文物资料);藏品征集的文字著录工作不够充分。
(器物名称、流传经过、时间地点、用途、完残情况)4.对策和解决方法:(针对问题提出)应建立合理文物征集的职能部门。
(博物馆的各级主管部门和各馆馆长要重视文物征集工作,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机构改革健全博物馆的组织体制,增设文物征集职能、配备专职人员;专职人员要具备一定条件,熟悉博物馆业务,具文物鉴别能力、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忠诚老实廉洁奉公、严格执行文物政策法令)。
增加征集经费,专款专用。
避免文物征集与收藏的矛盾。
(征集人员需明确和掌握文物标准;博保管部门不得以刻板的工作方法对待文物;征集文物既要坚持标准,又要注重"广"、"博",文物收集要放宽,入藏可适当严一点)。
要有计划性,根据本馆性质、任务、方针、确定征集范围,明确征集标准和重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加强征集中的文字著录工作。
(器物名称、流传经过、时间地点、用途、完残情况)加强合作,广开门路。
(建立博物馆之间、博与其他文物收藏机构的交流协作关系;开展为私人收藏文物标本服务活动;打开国际间藏品征集的渠道;设立博藏品咨询服务中心)5.藏品征集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完善的藏品体系;科学的计划性)博物馆应通过并公布一份其藏品征集方针的书面说明;针对公共及私人藏品的非法交易,对破坏历史遗址文化的盗窃和破坏等要杜绝重视博物馆人员从事野外勘察、采集及发掘工作带来的道德问题;博物馆应与其利益相似、收藏方针相同的博物馆合作;赠送、馈赠及借用需符合方针;博物馆工作有人员要克己奉公,将博物馆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6.怎样做好藏品征集工作(举例说明)要有超强的意识;加强相关单位的沟通(工程、收购、科研、兄弟单位);尊重所有权;建立长远的征集关系;及时移交手头标本和文物资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和要求。
实例:历史文物、革命、民族、民俗、军垦、自然标本。
三、藏品的鉴定和定级1.藏品鉴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辨识文物的年代、质地、用途、价值及真伪等。
其目的是揭示文物内涵与价值,并为文物藏品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分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鉴定内容:辨伪(是保管、研究、陈列、宣传文物的科学基础);断代;评定价值(历史、艺术、科学);评定文物等级。
3.鉴定方法(举例说明)传统方法:在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别(用已知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与之对比)和综合考察(对不可移动的历史遗迹最适用)。
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测定年代、成分分析等。
四、藏品分类1.藏品分类学:"分是手段,类是目的"。
对藏品分类探讨的最终目的是使藏品体系化和网络化,使每件藏品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是与一个科学的便于检索(管理者和馆外使用者)的位置。
2.藏品分类学的发展:器物分类学的滥觞,起于吕大临《考古图》,按时代分三代器和秦汉器两大类,再细分六大属。
我国第一部藏品分类法。
1914张謇制定,其目的是"昭苑掌"(为博管理者妥善保管和检索方便)和"示来者"(方便来博物馆参观、欣赏、教学、研究、临摹、复制的人需求)。
将南通博物苑藏品分为四大部三十一类。
天产部;(动、植、矿物)历史部;(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服用、音乐、造像、写经、画像、卜筮、军器、刑具、狱具)美术部;(书画、陶瓷、雕刻、漆塑、织绣、泽丝、编物、铁制、烙绘、铅笔画、纸墨)教育部。
(科学、私塾、学校)。
1959年故宫博物院制定文物分类大纲。
按"类、项、目"分类。
分类标准:以藏品的自身规律为基础,揭示藏品的内在联系,概念严密明确。
任一藏品~任一时间条件~同一分类表~唯一确定的分类结果。
分类以科学的逻辑体系为基础,分类标准应符合形式逻辑学。
划分只能用一个标准,划分后小概念的外延之间必须是相互排斥的。
分类从事物的概括方面出发,研究并确定其固有特性,及它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
3.宋伯胤四部四项十进位分类法:部--类--属--科四部:指博物馆获得材料的四个途径。
A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考古材料。
E通过民族学调查而得到的民族学资料。
S通过购买、捐赠、交换等征集方法而流传民间的材料。
D通过寄存、寄陈而得到的各种材料。
四项:来源、质地、材料的性质、职能和用途由构成实物的各种原材料及其加工排列的命名为类(class):甲(石、玉);乙(金属、陶泥、瓷);丙(竹木、纸、棉麻、丝毛);丁(骨、角、牙、皮、贝、蚌)。
根据博物馆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区分为九项,叫属:eg石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碑刻墓志、造像画像、雕刻、铭刻集贴、佩饰品、建筑材料、明器)第四层结构叫科:质地、社会生活属性、藏品用途、藏品的主题词。
在检索中,层次越少,款目内涵越大,检索速度就越慢。
4.文物质地优先四层次十进位分类法(藏品质地优先四位)质地:玉石类;金属;泥沙及其制品类;植物有机质类;纸类;纤维类;动物有机质类;高分子材料;特殊形态类。
生活属性:工具与武器;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社会;艺术;建筑与墓室;漆器;金属;外国文物。
藏品用途:eg玉石类(工具与武器、石核石片石叶工具、砍伐用具、农耕、渔猎和武器、加工制造、纺织缝物、交通、科研、原料与生产遗物)具体主题词。
由于各类藏品的分别极不均匀,该属实际上包括若干不同层次。
五、藏品定名1.藏品定名:博物馆在对其藏品进行科学地鉴定和分类的基础上为藏品的保管与利用的方便,根据藏品的主要内容、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给藏品下的简明、确切而规范的称谓。
2.藏品定名的重要性:博藏品工作做到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文化财产账目的建设;博藏品工作准确与否,是能否反映藏品意义和特点的关键;科学的藏品定名,在陈列中起着强化陈列思想、突出陈列主题等重要作用;科学简明的藏品定名,能给观众以"顾名思义"的效果,增强参观效果。
3.藏品定名的原则;真实性。
在科学鉴定基础上,鲜明、准确、客观反映藏品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科学合理,完整、简练概括。
适合博物馆工作特点与要求,适应民间传统及文献习惯;是藏品分类的趋于大范围的统一;依学科所建博,定名要参照本学科固有体系和方法,以实际情况定名。
4.六大基本要素:年代(时间)--历史朝代;公元纪年。
原则是范围越小越好,少数民族及外国藏品应以其纪年为准,外国藏品也可记传入年代。
物主--创造者;使用者;收藏者。
定名是只取其中一项,兼备则取最重要者。
地区--生产地区;使用地区。
(区域范围越小越好)事件(用途)--历史事件;具体事件。
定名两项均应考虑特征--质地;器型;铭文;纹饰。
择其最有特色最能说明问题者通称--学名;俗称。
学名为主,适当考虑俗名5.规范:公式:定名=间接特征+直接特征+质地+通称。
间接特征:靠人为记载、描述、判断而得到的。
直接特征:在事物上可直观看到的。
第六章藏品的定级、计量和统计第一节藏品的定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标准。
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
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
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第二节藏品的计量目前,在博物馆界对藏品的计量,有两种认识。
一种是认为藏品的计量就是指藏品的件数,是藏品的数量统计;另一种则认为藏品的计量和藏品的计件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藏品的计量是指藏品的计件之外的数量问题,如年代、尺寸、重量等等。
狭义的藏品计量就是指藏品的统计数量,也就是指计件;广义的裁品计量除了藏品的计件以外,还包括藏品的重量、尺寸、年代、等级,以及构成藏品质地的成份含量的百分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