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绞车安装标准

绞车安装标准

义桥煤矿55KW及以下绞车安装技术规范为规范55KW及以下绞车安装,统一标准,便于管理,易于使用,确保使用安全,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一、系统主要技术要求(一)斜巷绞车道及硐室1.斜巷绞车道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巷道有关规定设计,要满足行人、运输等安全需要,支护要达到合格要求。

2.斜巷绞车道(上下山、联络巷)的水沟必须按标准设计、施工,水沟盖板要稳固牢靠。

水沟要定期清理,保证畅通,流水不得冲刷道心,巷道内无矸石、浮煤等杂物。

3.井巷交岔点,必须设置路标及避灾路线牌板,标明所在地点,指明通往安全出口的方向。

4.绞车安装硐室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净高度不得小于2.0m,绞车外缘距最近一侧轨道不得小于0.5m,距硐室壁距离不得小于0.8m,绞车操作空间不得小于0.8m。

5.斜巷主要运输上下车场、各顺槽车场均须设信号硐室,其规格为2.0×2.0×1.5m(高×宽×深)。

下部车场信号硐室,距起坡点不得小于2m。

6.行车行人的巷道躲避硐室的间距不得大于40m,并在人行道侧。

7.躲避硐内严禁存放杂物。

(二)轨道和车场1.轨道铺设要达到优良品。

变坡点处一律采用竖曲线连接,严禁在变坡点处直接对接。

2.斜巷绞车运输绞车前方有不小于5m的过卷距离。

若现场条件难以达到5米时,必须设置牢固的阻车装置,并制定安全措施。

3.各车场长度必须按设计施工铺设,采掘运输小斜巷各车场长度不得少于一次提升串车长度的1.5倍;主要运输斜巷各车场的长度为一次提升串车长度的3倍以上。

车场的轨道要水平,上车场不得有向下山的斜度,以免矿车自溜下滑。

4.车场按有关规定设计,要满足行人、运输安全需要。

(1)单轨车场摘挂钩一侧,车辆最突出部分(综合机械化生产的矿井应以最大运输车辆的宽度为依据)与巷道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m。

另一侧车辆最突出部分与巷道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3m(综合机械化系统不得小于0.5m)。

(2)双轨车场摘挂钩一侧,车辆最突出部分(综合机械化生产的矿井应以最大运输车辆的宽度为依据)与巷道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m;双轨线路中间摘挂钩地点两车辆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m;另一侧车辆最突出部分与巷道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3m(综合机械化系统不得小于0.5m)。

5.为满足运输厚煤层支架的需要,今后新施工的巷道其轨道弯曲半径应符合如下规定:厚煤层弯道曲率半径不小于12m。

6.厚煤层轨道线路采用宽180mm,高150mm,长1400mm的木轨枕配合水泥轨枕。

轨枕间距为950±50mm。

钢轨直线段要求两股钢轨对接,即两股钢轨接头相对错距不大于50mm,曲线段可采用错接,但错接距离应控制在0.7-2.0米之内。

7.运送综采工作面整体支架的顺槽及联络巷,要求轨道接头处必须串一根木轨枕,用以加强此处的钢轨强度,并且每隔三根木轨枕要使用一根水泥轨枕,以控制轨距。

8.水泥轨枕不得使用在轨道接头夹板范围内,以防压轨鼻压不到位,影响轨道铺设质量。

(三)地轮1.斜巷绞车道必须装设地轮。

地轮必须平正、稳固,不得被煤、矸石埋没,保证运转灵活。

地轮直径一般不小于120mm,长度不小于250mm。

地轮上平面不低于轨面,高出轨面不大于30 mm,每组地轮间距不得大于20m,严禁钢丝绳在巷道底板上拖行。

2.工作面顺槽起伏较多,为防止巷道底板和轨枕磨钢丝绳,要求在掘进施工时,正常区段每20米安装一个地轮,变坡点附近应适当加密地轮,以不磨绳为准。

3.上车场变坡点要装设大地轮,其直径不得小于250mm,长度在200—250mm之间,轴径不小于40mm。

4.如果巷道有起伏,钢丝绳磨顶棚(板)时,要装设托绳轮,其装设数量和位置,以不磨钢丝绳为准。

5.对轨道中间车场、下车场甩车道的侧帮处以及安装在轨道一侧的绞车前,要装设立轮。

立轮安装要牢固、灵活,轮高不小于800mm,并且与轨道的最近距离不得小于0.5m。

其装设数量和位置,以不磨钢丝绳为准。

(四)导向回头轮及钩头吊挂钩1.调度绞车使用导向回头轮时,其回头轮额定载荷能力不得小于绞车额定牵引力的2倍。

2.回柱绞车使用导向回头轮时,其回头轮额定载荷能力应大于回柱绞车的最大牵引力。

3.导向回头轮的直径,不得小于绞车钢丝绳绳径的20倍。

4、绞车前方要施工矿统一标准的钩头吊挂钩,绞车不用时,钢丝绳要缠在滚筒上,钩头和保险绳挂在专用的吊挂钩上。

(五)绞车钢丝绳1.绞车钢丝绳必须按规定绳径配备,其规格必须与绞车铭牌相符,绳长不得超过规定的容绳量。

2.钢丝绳在滚筒上固定要牢靠,绳卡不少于两付,无打折。

严禁将钢丝绳破股与绞车固定。

初次上绳要将绳排列整齐、严密。

3.绞车钩头必须采用插接,插接长度不得小于钢丝绳直径的20倍,钩头必须采用心型套环(绳皮),套环要与绳配套紧固,绳皮无变形。

4.斜巷绞车必须加保险绳,18.5mm以下的,保险绳与主绳同直径,长度与牵引车辆数要保持适中;保险绳与主绳固定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一种:(1)、采用绳卡时不少于3付,固定时卡座卡住主绳,U形卡卡住保险绳;(2)、采用插接时插接长度不少于3.5个捻距;(3)、采用马蹄环时,马蹄环必须与绳皮连接。

5.斜巷绞车钢丝绳断丝超过规定时必须换绳,不允许插接。

平巷使用插接钢丝绳时,采用大插方式(钢丝绳直径不变)其插接长度不低于钢丝绳直径的1000倍。

(六)对拉绞车绞车采用对拉方式运行时,应制定专门措施,运输两端须设专人负责把钩,并且必须使用同型号绞车。

对拉绞车中线与轨道中线不重合时,必须在绞车的前方适当处设立轮,以控制钢丝绳防跑偏。

(七)提升能力验算所有涉及提升运输施工的作业规程和措施都必须进行绞车牵引能力、钢丝绳强度的验算,明确规定现场条件下,允许提升的车数和吨位。

二、绞车固定方式及技术要求(一)下列地点绞车安装必须采用混凝土基础固定1.采区主要运输绞车;2.底板松软,无坚硬硬岩或浮矸浮煤较多,不能清理到底板硬岩;3.斜巷运输局部轨道铺设角度大于25度;绞车基础螺栓数量和规格按绞车说明书要求配置。

绞车基础施工时要先挖基础坑,基础坑要大于设计尺寸,并在基础坑中部施工8根生根锚杆,间距为0.5米。

生根锚杆深入平坑底部不少于1米,高出基础坑底0.5米,并上好锚杆托盘,生根锚杆采用不少于三只2845锚固剂锚固。

基础坑挖完打好生根锚杆后,必须经跟班区长和现场安检员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施工混凝土基础。

将生根锚杆浇注在混凝土基础内。

混凝土强度不低于300#,体积比为:水泥:砂子:石子=1:1.5:2。

严禁添加速凝剂,严禁使用巷道积水及水沟水搅拌混凝土。

灌注基础螺栓时,预留孔内的杂物必须清理干净,置入螺栓后采用高于一个标号的混凝土或灌浆料全长灌注。

基础施工后按规定进行养护一周,养护期不到的基础严禁使用。

基础上面必须高于周围底板不小于100mm,不得低于轨面。

混凝土基础固定时采用基础螺栓下端要握“U”弯,宽度不小于直径的1.4倍,其具体要求为:1、JD-1绞车采用: M20基础螺栓,埋深不低于800mm。

2、JD-1.6及以上绞车采用: M27基础螺栓,埋深不低于1100mm。

3、JH—14回柱绞车采用:M27基础螺栓,埋深不低于1100mm。

4、JSD(H)B—12,JSD(H)B—15,JSD(H)B—19,JSD(H)B—25, JSD(H)B—30双速多用绞车采用:M30基础螺栓,埋深不低于1100mm。

(JSDB原JDHB)所有基础螺丝露出适中,一个弹簧垫一个平垫,紧好螺帽后上面露1-3丝,基础方位正。

(二)下列情况安装可采用地锚固定1、直接固定在坚硬底板岩石的2、浮矸浮煤厚度不大于20cm且清理到底板坚硬岩石采用地锚固定绞车时,地锚位置底板必须岩性完整,采用不少于三只药卷锚固。

使用的锚杆规格应与绞车固定螺栓孔相配套,11.4KW绞车采用:4根M18锚杆,长度≥1800mm,打入底板的深度不得小于1600mm,每根锚杆的拉力不得小于50KN,外加一根同型号锚杆作为生根地锚;25KW绞车采用:6根M20锚杆,长度≥1800mm,打入底板的深度不得小于1600mm,每根锚杆的拉力不得小于50KN, 外加一根同型号锚杆作为生根地锚;40KW、55KW绞车采用:8根M20锚杆,长度≥1800mm,打入底板的深度不得小于1600mm,每根锚杆的拉力不得小于50KN, 外加两根同型号锚杆作为生根地锚。

绞车安装前安装单位要对锚杆逐根进行拉力实验。

生根地锚与绞车连接使用圆环链或大于绞车提升绳绳径的钢丝绳连接,一端与锚杆相连,令一端与绞车底盘相连,拉紧不得有余扣。

固定的绞车地锚螺母紧固后必须要留有3丝以上的余量,并对紧固螺母采取防松措施。

(三)综采(掘)工作面安装回撤使用的回柱绞车安装回撤期间固定使用的回柱绞车,固定方式采用地锚固定或四压两戗固定,两种固定方式都必须打设生根地锚,并在绞车前方打设护身柱并用双层金属网作为防护网。

采用地锚固定时,地锚打设的数量按照回柱绞车底座预留螺栓孔的数量足量打设,地锚直径不得低于20mm。

(四)导向回头轮的固定上山掘进用的小绞车应安装在直道外侧,迎头装设平式回头轮,其直径与钢丝绳直径之比不小于20倍,回头轮必须安装在专设地梁上,地梁固定在耙装机主机身前铁路端头位置。

地梁用不小于11#工字钢制作或直径不小于3寸的钢管制作,两端必须嵌入巷道两帮实体煤(岩)不小于400mm,并要紧固。

两端必须各有一对带钩的铁路橛子加固,橛子打入巷道底板实体煤(岩)不小于400mm。

回头轮与地梁的连接必须用不小于15.5mm的钢丝绳双绳套和卡子连接。

严禁将回头轮固定在耙装机上。

三、安装方位技术要求(一)优化运输系统布置:技术部在进行采掘工程设计时,各上山车场联络巷要尽量避免与工作面顺槽平行,以便于联络巷变平后,甩车场能施工绞车硐室,使绞车滚筒提升中心线与工作面顺槽轨道中心线重合。

(二)为满足运输需要,在进行采掘工程设计时,车场的平段距离长度必须满足存车、铺设道岔及过卷距离的需要。

(三)绞车安装在巷道一帮时,绞车提升中心线和轨道中心线要有一个方位角,其方位角的大小为:α=arctg2S/L。

S:绞车滚筒中心线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L/2:绞车预计提升距离的一半;a:绞车边缘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

绞车布置在人行道侧时,a不小于1240mm;绞车布置在非人行道侧时,a不小于1050mm。

(四)绞车安装在轨道的正前方时,滚筒中线应与轨道中线重合。

绞车安装要平稳牢固,操作方便,钢丝绳排列整齐、不爬绳、不咬绳。

钢丝绳与矿车连接装置处还应加保险绳(对拉方式绞车除外)。

(五)凡是绞车安装在巷道一帮,提升中心线与轨道中心线不一致的绞车,或排绳不好的绞车都必须在绞车前安设方型简易排绳器,若排绳器安装不开,或绞车司机看不到绞车前5米加一钩车的距离,则在绞车前方进行开帮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