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妇科

针灸治疗-妇科



血海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 《金针梅花诗钞》血海条曰:“缘何血海 动波澜,统血无权血妄行”。


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 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诊生死:久病重病后,欲知藏气生命力 强弱,必诊此穴脉,称为太溪脉,应手 脉软弱无力,肉陷无弹力,大限不远, 难治难救。
辨证论治

归来: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溪穴。 属足阳明胃。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 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 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 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 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
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头晕心悸,纳少肢倦,形体 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脉细。 配足三里、血海 肾气亏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 苔白,脉沉细。 配肾俞、太溪
按语


针灸对精神因素所致的经闭疗效较好, 对严重营养不良、子宫发育不良等其他 原因引起的经闭,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进行认真检查,明确发病原因,注意有 无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尤其要注意与早 期妊辰的鉴别。
第五节
崩漏
周期紊乱 经量多而不能自止,或淋漓半月以上 多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妇科急症中最常见之血症 .


中极。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 之顶部横梁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 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 中极穴 膀胱募,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 交会。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本穴物质有 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 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 阴交穴。常拔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对治 疗内分泌失调,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效果 显著。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孕妇禁针”。
兼症


乳房胀痛连及两胁,拒按,烦躁易怒,经色紫黯 或有块,舌质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气滞血 瘀 配膻中、血海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 细数。——肝肾阴虚 配肝俞、肾俞




心悸气短,少寐多梦,体倦乏力,面色 无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淡台 薄,脉细弱——气血不足 配足三里、气海 头晕头重,胸闷呕恶,纳呆腹胀,平素 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经量少,色淡, 舌体胖,苔厚腻,脉濡滑——痰浊上扰 配丰隆、中脘

四、治疗
2、其他疗法
(1)耳针:
主穴:皮质下、内分泌、子宫、肾、肝、脾 操作:每次选2-4穴,毫针中等刺激,或用耳穴 贴压法。 (2)皮肤针法: 选背腰骶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肾经、 脾胃经,下肢足三阴经; 叩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一次。

辨证:属月经后期(血虚) 治法:温经散寒,补血调经
其他治疗


皮肤针:下腹部任脉、冲脉以及足三阴 经循行线,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耳针:取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 肝、脾、肾、心。毫针刺法、埋针法、 压丸法
按语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可以从整 体上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 本病心理因素影响大,宜注意消除患者 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注意生活起 居的调适 一般多在经前1周左右症状未出现时开始 治疗



气滞血瘀:心烦易怒,胸胁少腹胀痛或 刺痛,舌暗,脉弦涩 配合谷、太冲 痰湿阻滞:形体肥胖,胸满痰多,苔腻, 脉滑 配中脘,丰隆

太冲穴位于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 处。

丰隆穴是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是胃 经的络穴。丰隆穴于外踝尖上8寸,条口 穴外侧,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其他治疗



诊断 病史:结合年龄和月经史,有无崩漏史。有
无服用避孕药和其他激素,有无宫内节育 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等,有无内科出血病 史和肝肾功能损伤史。
症状: 出血无周期性,出血量多少不定,
出血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至数十天不止。
检查: 妇科检查
1、经病出血----子宫、附件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2、癥瘕出血---可发现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3、炎症出血---子宫肌炎等。
性别、女,年龄、20岁,学生。 【主诉】 下腹疼痛2小时 【现病史】 患者于早上5点开始下腹痛,疼痛呈持续性拒按,得热痛减,经色紫黑,无 恶心呕吐,无腹泻。口服糖水不能缓解,其父抱至门诊。 【既往史】 无肝炎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 14岁来初潮,周期不固定。有痛经史,每次口服药物基本缓解。上次月经 2012年5月11日。 【家族史】 无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7度,脉搏、78次,呼吸、23次,血压.90|70,营养中等,发育正常。 咽部无红肿,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无杂

三阴交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是“健康益 友”,它可以说是妇科病的“灵丹妙 药”,有人就把它称为“女三里”。如果 有痛经,坚持每天揉按三阴交,疼痛就 会减轻(如能配合点按合谷穴效果更好)。 所以有痛经的女性可在月经来前约一周 开始,每天花个3、5分钟按摩合谷和三 阴交;每天刺激三阴交穴2-3次,每次持 续2分钟(产生酸胀感),还能补血养颜、 强身美容;有妇科毛病的女性平时更应 该来按揉三阴交。
脉沉细
四、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调理冲任


虚(气、血、肾):益气养血、补肾调经 , ------补之。针灸并用, 寒:温经散寒、-----温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热(实热、虚热) ----清之、泻之。
主方及方义

关元—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 子宫—调理子宫的奇穴 三阴交—调理肝脾肾,调经之要穴 血海—理血调经
第二节
痛经

辨证:痛经之寒凝血瘀 治法:调理冲任,温经止痛

张××,女,37 岁,工人,门诊号为 011020。患者月经多先期而至,20~24 天一潮,每值经前乳房胀痛,经后消失, 今月经将潮,乳房胀痛甚连及两胁,不 能触衣,拒按,按之有多个泥沙样小硬 结,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干口 苦,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
第三节
经前期综合征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妇女在经期前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躯 体症状,随着月经来潮而消失的疾病。 时间:经前 程度:轻者可以忍受,重者影响工作和生 活 好发对象:青年妇女
病因病机



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素体虚弱、劳倦过 度 冲、任、肝、脾、肾 与冲任气血不和,脏腑阴阳失调有关
初潮:14岁(11-16岁) 绝经:48岁(45-55岁)
特殊月经现象: 并月(2月一至) 居经或季经(3月一至) 避年(1年一至) 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 激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 生理性停经: 妊娠期、哺乳期

概述
3、西医学
丘脑下部——垂体——卵巢性腺轴 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失于平衡 -----月经不调
月经先期 主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 甚至10余天一行。

月经先期

实热证:量多,色深红,质稠,舌红苔黄,脉滑数 虚热证:量少,色鲜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虚证: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脉弱


临床表现
月经后期 主症: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 甚至40~50余天一行。

月经后期

实寒证(血瘀):量少,色紫暗,有块,腹痛,舌
辨证论治




主症: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又中断6个 月以上。 治法:调理冲任,活血通经。取任脉及足太阴、阳明 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中极——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位近胞 宫,治疗月经病的要穴,关元有补益元气、调理冲任 之功,虚证多用,中极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 实证多用。 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及冲任二脉,月经病不论寒 热均可用 归来——活血调经,治疗经闭的效穴
辨证论治

主症:月经来潮前出现精神紧张、烦躁易 怒、乳房胀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 治法:调气安神,调理冲任。取足三阴经 主穴: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健 脾调血,补益肝肾,妇科疾病要穴 太冲-疏肝解郁,清肝养血 神门-心之原穴,养心安神 百会-镇静安神 太溪-肾之原穴,补肾气,调冲任
紫暗,苔白,脉弦紧或沉


虚寒证(血虚):量少,色淡,头晕心悸,失眠多
梦,面萎黄,舌淡脉细。
临床表现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症:月经或提前或错后,连续2个 月经周期以上,经量或多或少。

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郁证:量时多时少,色紫红,小腹或乳房胀痛,
心烦,易怒,舌苔白,脉弦

肾虚证:量少,色淡,质稀,伴腰酸膝软、耳鸣,
月经后期

气血不足 久病体虚,阴血亏虚 饮食劳倦伤脾,生化无源
病因病机

情志抑郁,肝失疏泄,
月经先后不定期
(更年期、青春期)

肾亏(阴阳)
病因病机

月经先期:

热(实/虚)、气虚 寒(实/虚)、瘀、气血不足

月经后期:


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郁、肾虚

相关脏腑经络:肾、肝、脾,冲任
三、临床表现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 治疗 按语

一、概述

1、定义

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 随有月经色、量、质的异常改变的一类 妇科疾病。
概述
月经先期(经早) 分类 月经后期(经迟)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

正常月经周期 21—35天,平均28天。 28±7天

生理性闭经(不做病论)

妊娠期 哺乳期 进入更年期后 少女初潮后2年内,偶尔停闭不行,无其 它不适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