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doc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doc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

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看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 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惊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利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本课程主要山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安排,课程设置建立在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后。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在2个学期内完成,总学时为150学时(含考试)。

第一学期以血液形态学教学为主,安排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教学主体,设定5个学分。

第二学期以血栓与止血教学为主,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教学主体,设定3.3个学分。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将以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进行,理论和实验课每次各安排4学时。

实验课以分组进行,每组5〜6人,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

每位学生应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课程的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理论课选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山胡翊群主编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课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山冯文莉主编的“临床检验血液学实验指导”。

建议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邓家栋等主编的“邓家栋临床血液学”和胡翊群主编的“现代血液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材),“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第二版、第三版(医学检验专科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Marshall A. Lichtman, Ernest Beutler, Thomas J. Kipps et al. Wi 1 ] iams Hematol ogy 7’七,John P. Greer, John Foerster, John N. Lukens et al. 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 等作为教学参考教材。

课程的理论课项目与学时数课程的实验项目与学时数表二.教学实验时间安排课程的考核与评分本门课程为考试课,两个学期各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和一次实验考试,分别计算出两个总评成绩,最后得出一个平均分作为该门课程的最后得分。

理论部分采取闭卷考的考核方法,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考试题型由选择(20%)、填空(20%)、名词解释(20%)和问答题(40%)构成。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实验课出勤及操作占实验成绩的10%,实验报告占20%,期末实验考核占70%o教学内容理论课部分绪论及造血【教学内容】1.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2.血.液学与临床疾病、实验检验的关系。

3.学习血液学的要求和方法。

4.造血器官,血细胞起源。

5.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

6.血细胞成熟的一般规律。

7.造血的调控。

8.细胞凋亡(此为自学内容)。

【目的要求】1.临床血液学的目的、任务。

2.造血器官、造血及髓外造血的概念,骨髓造血的概况。

3.血微环境的概念、造血微环境的组成,骨髓■血屏障的概况。

4.造血干细胞的特征及表面标志。

5.血细胞分类及各系血细胞的发育阶段,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

6.造血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包括:干细胞因子、FL、集落刺激因子类、多系集落刺激因子(IL-3)、白细胞介素、EPO、TPO、白血病抑制因子等。

熟悉:1.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2.淋巴器官造血的概况。

3.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4.造血祖细胞的特征及表面标志。

5.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释放的概念。

6.细胞因子的负向调控作用包括:转化生长因子8、肿瘤坏死子Q、P,干扰素Q、B、V、趋化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等。

了解:1.血液学的范围、内容、发展动态。

2.胚胎期造血的基本概况。

3.骨髓的神经调节作用。

4.造血干、祖细胞的临床应用。

5.血细胞的增殖概况,特别是巨核细胞的增殖。

6.造血的基因调控。

7.细胞凋亡概念,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基本变化及主要生物化学特征。

细胞凋亡的常用检测方法和生物学意义。

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骨髓正常细胞形态【教学内容】1.红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形态特点。

2.粒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和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形态特点。

3.巨核细胞系统形态:正常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点。

4.淋巴(浆)细胞系统形态: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形态特点。

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形态特点。

5.单核细胞系统形态: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形态特点。

【目的要求】掌握:1.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3.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4.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5.单•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6.浆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骨髓检查及细胞化学检查【教学内容】1.骨髓穿刺技术: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骨髓“干抽”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

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2.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涂片的制备和染色,骨髓涂片显微镜检验;骨髓象的分析:骨髓涂片报告的书写;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3.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 )、苏丹黑B(SB)、糖原(PAS)、氯化醋酸AS-D 蔡酚酯酶(AS-DCE)、a—醋酸蔡酚酯酶(a-NAE)、醋酸AS-D蔡酚酯酶(AS-DAE)、a~ 丁酸茶酚酯酶(a-NBE)、铁、碱性磷酸酶(NA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10项染色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正常血细胞对化学染色的反应结果及临床意义。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评价。

4.骨髓活检:骨髓活检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此为自学内容)。

5.血细胞的超微结构(此为自学内容)。

6.脱氧核糖核酸染色和核糖核酸染色(此为自学内容)。

7.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血细胞培养的临床应用(此为自学内容)。

8.血细胞染色体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杏(此为自学内容)。

【目的要求】掌握:1.骨髓“干抽”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2.骨髓涂片的制作和显微镜检查方法;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血象和骨髓象的分析方法及检验报告的书写。

3.常用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酣染色、氯乙酸AS-D蔡酚酯酶染色、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碱性a -丁酸蔡酚酯酶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酯酶双染色、骨髓铁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

正常血细胞对化学染色的反应。

熟悉:1.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3.熟悉染色体分析在临床血液学中的应用。

4.分子生物学检查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了解:1.骨髓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骨髓活检的方法和意义。

3.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和临床应用。

4.常用FISH技术的种类、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5.常用造血干/祖细胞培养的种类、原理和临床应用。

6.非显带染色体和显带染色体相关概念和技术。

常见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原理和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原理和常用PCR产物检查方法。

以PCR为基础的相关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

红细胞疾病概论【教学内容】1.红细胞基础理论: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红细胞酶的代谢和功能;红细胞核昔酸代谢与维生素B1 2、叶酸。

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红细胞的破坏。

2.红细胞疾病概念,红细胞疾病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3.红细胞疾病的一般检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容测定及其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等。

4.红细胞形态异常及其在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要求】掌握:1.红细胞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贫血的实验室的诊断程序,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分类,红细胞增生和破坏的规律,红细胞破坏后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贫血的诊断标准。

3.红细胞疾病的一般检查。

熟悉:1.红细胞的结构、代谢和功能。

2.红细胞一般检验的评价。

3.贫血的临床表现。

了解:1.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结构与细胞破坏的关系。

2.红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3.各类红细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DNA合成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教学内容】1 .铁代谢:铁分布,需要量,来源,吸收,转运,利用,贮存,排泄及体内循环。

2.供代谢检验:常用铁代谢检验指标的评价,铁代谢异常与贫血的关系。

3.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

缺铁贫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生化检测、骨髓象和骨髓铁染色。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4.巨幼细胞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巨幼样细胞的特征及临床评价。

5.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急性与慢性再障的区别,再障危象的特征。

与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鉴别。

6.其它几种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此为自学内容)。

7.其它疾病时红细胞系统的改变(此为自学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