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 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 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 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时间:1915年 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 《敬告青年》一文。
旧观念 重形式 难理解
陈独秀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思想 重内容 好理解
《狂人日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 记》,把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同白话文形式结合起 来,,创作了一系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深 刻地揭露了各种社会问题,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抨击礼教最猛烈:鲁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 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 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 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 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 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孩子还没吃过人 罢!救救孩子! ——摘自《狂人日记》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鲁迅
问 题 思 考
孔子学说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是 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 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文化一直是封建社 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 会的主流文化。 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孔教是维护 专制制度的,与民权、平等思想背道而驰。 新文化运动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束缚、力争 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 主义和传统文化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但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看法带有片面性具有历史局限性。 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使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体现时代
北京大学红楼 蔡元培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人血馒头: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
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 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 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 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 面的馒头。 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 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和民主制度
西方近代科学指自 然科学法则和科学 精神、科学方法。
民主
Democracy (德先生)
科学
Science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 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3、提倡文学革命
标志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陈独秀
1915年在《青年杂志》 1915年陈独秀在 《青年杂志》从第二创刊号上发表《敬告 上海创办《青年 卷改名为《新青年》。 青年》一文,正式吹 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 杂志》 角。
陈独秀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胡适
课堂小结
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 兴起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新 文 化 运 动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 倡导文学革命 意义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随堂演练 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D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2、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 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C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 ) A、《新青年》 B、《中外纪闻》 C、《民报》 D、《申报》
陈 独 秀
胡 适 李 蔡 大 元 钊 培
鲁 迅Biblioteka 辜鸿铭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是靠三只“兔 子”而成名的∶一只“老兔子”是校 长蔡元培,生于清朝的同治六年丁卯, 生肖属兔;一只“中兔子”,是北大 文科学院长陈独秀,生于 清朝光绪五年辛卯,亦属 兔;再一个“小兔子” 就是北京大学胡适, 比陈独秀小12岁,恰好也属兔。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 化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温故知新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 运动
技术
戊戌 变法
辛亥 新文化 革命 运动
思想
制度
新课导入
20世纪初期,在 北大的讲坛上,有从 海外归来的、西装革 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 的进步人士;也有拖 着长辫子、身穿马褂 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 建遗老,他们相互抨 击对方的思想观点, 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 突。为什么会有这样 奇怪的现象出现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12课:新文化运动!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C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⑤毛泽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A ) A、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 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代表
胡适、陈独秀、鲁迅。
1917年1月,胡 适发表《文学改良 刍议》一文,提倡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 文。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的白 话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同时也是 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 熏陶,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 想家。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2)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 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新”的声音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