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浑天成
——结构篇
【导入】
同样的布料,衣服款式新颖.就会招人喜爱;同样的材料,文章的结构精巧,必然会受人青睐.获得高分。
那么,结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结构就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
如果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了。
有了坚实的骨架,其他一切才有依附:如果没有这个“骨架”,文章的材料便立不起来,主题也就无处寄托。
可见结构对于文章至关重要。
要安排好文章结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构必须为主题眼务。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作为文章骨骼的结构,当然要听令于主题,为主题服务。
结构的作用就是通过材料详略的处理,段落层次的划分开头、结尾的巧妙设计,伏笔、照应的精心安排,使文章形成一个匀称而完整的有机体,以便深刻、完美地表现主题。
(2)结构必须完整。
文章的结构形式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的发展又有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缺少哪部分,都不符合客观规律,都是不完整的。
因此,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其结构也必须是完整的。
(3)结构要适应不同文
体的需要。
文章的体裁不同,其结构也不相同,因为不同文体的文章,有各自不同的结构特点。
换言之.文章的结构是受文体特点所制约的。
(4)结构要富于变化。
各种文体的结构虽然大致有规律可循,但是同学们写作时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套用各种文体的一般结构形式,而应该根据已经选定的题材的自身特点,综合思考,力求避俗避滥,从而设计出有特点的.精巧而新颖的,表达效果最佳的篇章结构。
【误区聚焦】
一、拟题平淡,千篇一律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应当简洁醒目,准确生动,富有个性。
能起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对表现文章主题,增强文章魅力,提升文章品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加上近年来中考作文自拟题目类试题的增多,拟一个好题目成为作文夺魁的关键一步,然而有不少的考生所拟标题平淡乏味,千篇一律,甚至不伦不类,使文章因此黯然失色。
令人望而生厌。
具体体现在:1、题文不符.即题目与文章要表达的内容缺少必要的关联或题目与所选的文体不一致。
2、过于宽泛.大而不当。
比如以“环保”为话题,若拟出“谈环保”之类的题目,那么就大而且空.不易写出切实、真挚、有感染力的作文。
3、平淡乏味,了无新意,如“读XX有感”、“从×X谈起”、“×X给我的启示”等等,
皆平淡如白开水,寡然无味。
二、入题太慢。
漫无边际
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内容、文体、风格的文章开头纵然千姿万态。
异彩纷呈,却总要以能领起全文.表现主题,不落俗套。
激发兴趣为宗旨。
的确,文章的开头就像一个人的脸面,会给人们造成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
开头面目较好,引入入胜.读者自然急看不舍;开头面目可憎.则令人望而生厌。
因此。
写好开头是作文的第一关键,而历年来我们有些考生往往开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是漫无边际.这些做法统统都是不可取的。
三、结尾粗糙,收束无力
结尾和文章的开头一样,也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表现主题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华章尾占半”之说。
考场作文的结尾.不管是自然收尾呼应篇首、卒章显志,还是抒情结尾或发表议论,点石成金,都要做到水到渠成,简洁有力,既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之功,又有余味无穷,增强文章感染力之妙。
如果结尾不佳.等于“为山九仞,巧亏一篑”!在考场作文中,考生在处理结尾上经常犯的毛病有:一是草草收场,拖泥带水;二是粗糙浅露。
平淡无味;三是画蛇添足,人为拔高。
同学们写作时要切忌。
四、衔接生硬,文意阻塞
考生在行文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整体,用整体去统帅局部。
过渡是材料的粘合剂,是段与层结合的桥梁。
凡是思路转折、叙事更迭、人物转换、论点变化、总分起始以及表达手法转化,都要注意用关联词、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力争做到自然、鲜明、精巧。
另外,还要注意必要的照应。
一些考生的作文给人“支离破碎”“不知所云”之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注意层与层、段与段、事与理、人与物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过渡和照应。
【创新策略】
一、分设小标式
这是一种在作文中按层次内容分设小标题的结构方法,也是近年来的话题作文中出现最多的一种写作形式。
设臵新颖独特.富有吸引力的小标题是至关重要的,应做到一要“小”,其外延必须和本节内容一致;二要“短”.短了则凝练,则含蓄;三要“巧”,或欲擒故纵,或悬念迭起,或幽默风趣,或层层递进;四要“新”.新了就避免雷同,有独特的吸引人的力量;还要有文采,可以引用诗词、名人名言,可以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可以用特殊句式,可以适当使用数学符号、标点符号等。
如佳作《良师》一文,作者巧妙地采用了“我心中有一片绿”、“我心中有一头老牛”、“我
心中有一群大雁”三个小标题,分别写了从小草、老牛、大雁的形象中所得到的感悟,由三种事物领悟到应坚强、踏实和团结一致向前进,所以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独出心裁的写法自然引人注目。
二、问答对话式
所谓问答对话式是指文章的整体结构只有问与答,问答之前无头,问答之后无尾.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几问几答。
问什么就答什么,不能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如果是几问几答,则前一问答与后一问答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而所有的问答都要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围绕一个大的中心议题进行组合。
运用问答对话法,有助于刻画人物.而且往往可以使作文带上更加浓烈的生活气息。
人物对话又总是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的,因而对话的叙写又往往为情节创设了一种特定的背景。
写对话还要写出对话时的语气、节奏、说话人的情态,至于通过对话来记事,还要注意在叙写对话时不能忽略情节的推进、发展和变化。
在记事文章中,对话描写的主要目的不是写人,而是为了记事,对话描写应该是故事情节的补充和完善。
三、彩线穿珠式
彩线穿珠,只是一个比喻。
用线索将体现文章主旨的各个材料串接起来,连缀成篇.这种写法叫做彩线穿珠法。
彩
线穿珠法的常见表现形式不外乎有这么几种:发挥歌词、诗词、格言名句等在文中的连缀作用:选取具有象征意义或特殊价值的事物作为“彩线”,将全文串接起来形成一体;也可以以“感情”或“事件”作为行文思路的内涵。
运用本法还要注意:1、用作线索的连缀物应该是美的、有意义的,能体现文章主旨和段落之间内在联系的。
2、线索既要一以贯穿,又应注意虚实明暗,连续间断,使文章有起伏变化。
四、镜头剪接式
写作时可借用电影艺术中剪辑画面、组接镜头的方法来谋篇布局。
其特点是突破了时空和事件的限制,不依靠事件的贯穿来体现作品的主题.不追求事件的完整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将生活的片断、典型的细节、多变的场景.甚至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直接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用这种结构形式,可以突出主要情节或主要事件,或场景情感,省略繁琐叙述,节奏明快,视觉感强,时空跳跃,层次交迭,引人入胜。
五、书信日记式
近年的中考作文中,运用日记或书信展开情节的写作形式逐渐增多。
运用这两种形式作文,表达自由,可以记叙、议论,抒情.便于考生构思。
又可以避免内容空洞、结构混乱的现象出现。
在使用的时候,除了要符合各自的格式外,
还要注意必要的变通:可以将日记或书信穿插在故事中,作为故事的情节;可以由几则曰记或几封短信连缀成一篇文章,表达一个主题;也可以把日记或书信作为文章的主体,另有与日记或书信相关的开头和结尾。
使用时如果不注意变化.就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反而导致结构形式呆板。
六、段落排比式
排比的运用不仅只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可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大做文章。
通篇巧妙地在段落结构上采用“排比”这一形式,可以很好地组织起全文的结构框架.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来.并且能使文章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比如我们要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如果空喊母爱的伟大,没有感染力,一般叙事又不易生动,就很难写出好文章。
如果我们采用排比段的形式来构思整篇文章,可这样组织全文:“母爱是一把小伞………‘母爱是一泓清泉……“母爱是一片森林……”“母爱是一汪海湾……”通过这几个排比段作框架,在每一个段落里,写出母爱的各个层面的含义:精心照料,细心呵护、博大宽容、助人成才等。
在每一个方面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例加以叙述,便能写成一篇很生动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来。
七、借鉴课文式
在紧扣文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哪篇文章的结构可以借鉴?在整个初中阶段,我们读过不少文章,光是课文就
有不少。
选择其中一篇,借其“框架”.“镶嵌”内容,我们就可以写出一篇出乎阋卷老师意料的创新作文了。
八、随感录式
即全文分条收录作者对有关话题的心得感受,这些心得感受须独立成段,语言多短小精悍,或富有哲理,或幽默生动。
阅读这类作文,读者常会为之会心一笑,为作者的奇思妙想拍案叫绝。
如《傻话》一文,共列举了33条随感录,其形式如下:上帝(话题):人们总习惯于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自己呆在一边等待愿望实现,那我又要寄希望于谁呢?我的天啊!(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