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规策划书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县域概况(一)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县位于省东南部,市东北部。
西毗宁都县,北靠广昌县,南抵瑞金市及省长汀县,东邻省宁化县。
南北长71.8千米,东西宽53.7千米,总面积1581.53平方千米。
总人口30.2万人。
全县辖5个镇、5个乡: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高田镇、木兰乡、丰山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
共有13个居委会、131个行政村。
县政府驻琴江镇。
县属东南丘陵低山地区。
东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连绵,中部地势平坦。
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9%,水面约占3%。
琴江由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境注入梅江。
属中亚热带潮湿天气。
年均温18.1℃,年降水量1919.6毫米。
地下资源有钽、铌、锡、钨、稀土、瓷土等20余种。
省优质烤烟出产基地,白莲出产重点县。
206国道直通南北,石(城)宁(化)公路在境汇合。
(二)地形地貌县地址构造属华夏系和新华夏构造,境出露的最老地层为震旦系,奥、志留、石炭,三迭、二迭,第三系等地层确实,寒武系,泥盆系、侏罗系,第四系呈现小块零星出露。
地貌基本属于丘陵低山类型,由于受地址结构的控制,地貌分布有规律,两头大、中间中,略显哑铃形。
四周群山耸崎,峰峦重叠,连绵不断。
中部及西部丘陵起伏,各地穿插,琴江两岸地势稍低,境最高峰为县城东南方和省宁化县,长汀两县交界处鸡公岽,海拔1389.9m,最低点是大由乡的桔子窝,海拔173m。
(三)气候特点县多年最多风向为偏北风,其中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各主导风向频率为北东北19.0%,18%,东北9.8%,西北5.0%,南西南8.3%,西南4.6%。
(四)水文县属长江流域鄱阳湖区赣江水系。
境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全县大小河流140条,其中集水面积为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5条,总厂1099公里,平均河网密度为0.69公里每平方公里。
全县河流众多,雨量充沛,水能资源蕴藏量比较丰富。
在县境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25条河流中,水能理论蕴藏量总计达5.38 万千瓦,多年平均电能4.71亿度。
平均理论水能密度为34 千瓦每平方公里。
琴江发源于县境北部的山,是县城主要河流,流域面积1570.3Km2,平均高比降1.62‰,多年平均流量51.4m3/s,县境河长90.4Km,流域面积1469.10Km2。
在城区以上的流域面积806平方公里。
琴江的主要一级支流有横江河、秋溪河、大琴河、罗陂河、沿岭河和石田河。
(五)自然资源境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面积11194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1%,森林总活立木蓄积量245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铌、钽、钨等23种矿产。
县河沙资源丰富,河沙色泽洁白含石英成份高,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此外出产的青石、红石和火坝白石质地坚硬,适宜制作石器。
矿产地78处。
其型矿床1处(坑里铌钽矿),中型矿床2处(海罗岭铌钽矿、松岭锡矿),小型矿床19处,其余56处为矿(化)点。
县主要植物资源有各类树种260 余科、550 余种。
(六)民俗特色和文化景观资源作为赣江的发源地,物华天宝,风景秀丽,名胜众多。
既有宋宝福院塔、五摩岩石刻、坊村坊式亭、岩岭永宁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西华山、如日山、东华山、通天寨、鸡公岽等风景奇丽的自然景色,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
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
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主要有:宋•宝福院塔;小松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客家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
又是“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灯彩道具、舞蹈、音乐皆极优美,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
也是中央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
、周恩来、朱德、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
整个新主义革命时期,经历过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
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四军军部旧址、和朱德同志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县维埃政府旧址、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及人口、城镇化现状(一)国民经济发展现状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350098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8219万元、109490万元和1323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0%、14.7%和11.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81349万元,同比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6:29.8:36.6调整为30.9:31.3:37.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5和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8%、42.8%、47.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4.2和4.1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92904万元,同比增长11.4%,占GDP的比重达55.1%。
总体呈现三产结构不够理想,第一产业比例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二)人口、城镇化201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81699人,其中非农人口52655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5%;60岁以上人口4425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5424人,出生率17.1‰;死亡人口2235人,死亡率7.0‰;自然增长率10.1‰。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3918,城镇化率33.34%。
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和综合交通现状(一)用地现状县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650.46公顷,人均为94.26平方米/人,围包括现状琴江居委会、东城居委会、城南居委会等9个居委会及兴隆村、西外村、梅福村等26个村,其用地平衡如下表1.1。
表1.1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构成表在县域基本形成了“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络。
即横向的泉邕高速和纵向的济广高速。
县对外交通主要依靠206国道和已建成的高速公路;206国道在县城经城北大桥过琴江连接至县城东城区的清华大道,并从东城区南侧经上坝大桥出城。
目前现状道路受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分布在西城区,主要呈枝状发展还未形成道路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未建立主、次、支三级路网系统。
现状已建成2条南北向的主干道,分别是位于西城区和东城区的西华路和206国道(清华大道),其中206国道(清华大道)现状还承担着国道206入县城段的交通功能。
其它主干道琴江路、东城大道和迎宾大道都只是局部建成通车。
其它道路都为城市支路。
现有1座长途客运站,为县中心汽车客运站;现状县城基本无社会性停车场,机动车停车要求得不到满足,沿路停放。
第二章背景分析和基本问题一、县的发展背景、面临的机遇与相关规划解读(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新一轮城镇化重点2012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给予了“市18个县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最大政策支持”。
2013年1月,《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将迎来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展开,并明确了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和具备资源优势、有市场需求的矿产资源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作为最毗邻闽东南之一的,未来承接产业转移将大有可为,经济将迎来一轮发展热潮。
为此,县委、县政府制定35条具体措施,积极推进政策转化和项目落地,谋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加速推进城镇化步伐,其中,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城中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教育、医疗设施的改善等一批批民生工程以及工业园区等项目的落地,亟待具有操作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空间和土地开发上进行科学引导。
(二)县经济特别是商业经济快速发展县2007年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7年与2013年比较,地区生产总值由145145万元增加到35009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8%;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8年6888元增加到16050元,年均增长18.4%;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5488万元增长到80631万元,年均增长12.1%。
县经济特别是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商业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需要一个商业规划指导当前行业规化和有秩序地发展。
(三)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1.发展目标到2015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表2-1《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表2.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生态友好的支柱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推荐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依托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工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有序推进钨、稀土、钽铌等稀有金属开发利用和萤石、高岭土、石灰石、石英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加工;发挥茯苓、杜仲、厚朴、丹参等中药材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制药企业,大力发展中药材饮片、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成药制剂加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壮大文化产业,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推动客家文化、庐陵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播;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古村古镇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游。
表2-2旅游组团和精品线路表2-3 特色农业基地表3.小城镇与村镇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小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民俗文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生态旅游等特色城镇,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支持一批交通区位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发展为中心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