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第5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7 No. 5 2004年10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2004中国民俗文化特征初探张 轶 (南京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系,江苏 南京210094)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以伦理为中心的社会准则,直观直觉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社会准则;思维方式;人生态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4)05-58-04 民俗文化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泛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民族文化中的民间文化。
不同的民族由于自己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以及传统不同,因而民俗文化的特点也不同。
中国民俗文化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民间文化。
分析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要弄清三个理论前提。
首先,中国民俗文化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整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概念,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大家庭。
因而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是指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的特点。
其次,中国民俗文化的母体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整体上既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更包括物质文化,而中国民俗文化仅仅是指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民间文化上的展现和流露,分析中国民俗文化不能离开这个母体。
其三,中国民俗文化的主体是汉民族。
虽然中国民俗文化是由中华民族的整体所创造的,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来看,汉民族的精神文化是最发达的,它的精神文化遗产最丰富的。
因而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又必须抓住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不放,不能把所有民族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作用、地位看成是没有区别的。
弄清以上三方面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民俗文化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伦理中心的社会准则 1.中外文化系统的基本差异 环顾全世界,五大洲的民族数量非常之多,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以宗教作为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但是中国却不同。
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统治着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信仰,同时也称为这些民族文化的源泉。
以《圣经》为例,《圣经》不仅是基督教最经典的教义系统,而且它也成为欧洲文化产生发展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希腊罗马的民间神话传说可知,它们的内容和《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世纪,《圣经》统治着欧洲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当然也统治着欧洲人的文化创造。
文艺复兴中三大巨人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虽然本质上是要创造资本主义文化,但形式上都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当代,西方文化派系错综复杂,但是基督教文化仍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巨大根基。
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不可能有今天和历史上灿烂的欧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关心人的灵魂及灵魂拯救问题,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儒家文化,它也具有类似宗教的品格,但儒学不是宗教:它既没有创立一个人格神的上帝,也缺乏特定的组织、仪式和信仰,而这 收稿日期:2004-04-20 作者简介:张 轶(1971-),男,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系副教授。
些因素又恰恰是宗教不可缺少的。
中国的儒学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它讲究“圣”,讲究人的道德伦理修养。
宋代以前,伦理不仅被视为类似于宗教的功能,而且还作为判断为官好坏的标准。
官吏的道德人格最根本,为官必须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至于政绩如何,有时反而无足轻重。
所以就此看来,伦理就是宗教与政治的综合体。
也可以说,在中国政教合一,合到哪里去呢?合到伦理道德上去。
因而,中国民俗文化的首要特点就是伦理中心,以人伦为准则。
这种中国式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产生它的基础——即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没有被摧毁,而且还一直发展的宗法系统。
2.伦理中心的社会准则内容 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对待鬼神的观点和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祭神如神在”等等。
孔子总体上要求对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这种做法非常聪明,因为无论肯定、否定、甚至是怀疑都必须加以思辩地论证,这会花去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可能一无所获,倒不如多花点时间研究人的问题。
所以,孔孟认为天道即人道,天道不必外求,对人道的知识完备后自然就达到了对天道的认识,所谓“内圣外王”,每个人只有将自己的道德品性修炼好,必然会成为拯救社会的人。
拯救社会的出路不在于上帝,而在于人本身。
所以,要求人们“吾日三省吾身”,人们每天至少要反省自己三次。
孔孟的观点千百年来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人伦关系。
第一,西方伦理观强调以“自我”为基础,将“自我发展”作为最高目标,而中国的伦理中心主义是伦理集体主义,而不是伦理个体主义,强调个人对家庭、宗教和国家的服从义务,这种特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并且成为中国人所独有的民俗特色。
第二,伦理中心主义强调忠、孝、悌、礼为行为准则,以整体利益为原则。
直到现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我们还是强调“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强调为他人着想,反对“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所以中国的伦理准则中“礼让”的要求特别多,吃、穿、住、行,都要依礼而行,待人接物也要服从“礼教”,如尊老爱幼的习俗,不仅表现在家庭中,而且表现在社会上,成为一种上下共同遵守的礼节。
所以,中国社会的人伦为本的社会准则,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民间文化哲学。
3.简单评价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两面性,它在当代社会中仍有值得借鉴和发扬的部分,当然也有需正确认识和扬弃的部分。
第一,它使中华民族没有长期生活在宗教的统治之下,轻装上阵,没有包袱,不需赎罪,不需带着“原罪”的枷锁,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重任。
中国民俗文化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育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它所强调的从整体利益为原则,以忠、孝、悌、礼为行为准则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西方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中国今天的家庭结构的稳定性、下代对上辈的孝顺观念,很值得西方仿效,同样,替别人着想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也能够更好的协调现代社会节奏和压力带来的人际关系淡漠的不良影响。
第三,人伦为本的社会准则毕竟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物质利益关系,伦理道德关系也是物质利益关系的反映,如果以族规、行规等人伦关系掩盖物质利益关系,掩盖阶级压迫是错误的。
第四,正确科学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前提是讲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奠定在人与人的真正平等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在世界完全消灭人与人的社会差别之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管用什么技巧都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科学性。
有时过分强调技巧,反而会导致虚伪。
二、直观直觉的思维方式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原因 首先,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伦为准则,用人伦解释社会上各种问题,并且进而用人伦解释自然界的一切问题。
这种伦理中心主义的后果在于:科学理论的内容必须服从于人的需要,服从于统治者的需要,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目的。
因而人们很难把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客观对象研究。
中国古代的科学辩论经常同政治斗争直接相连,中国古代的科学家、理论家的人生命运不取决于其理论水平的高低,而决定于政治派系的差异,这样,超越人生利益的纯科学思辩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其次,农业宗法社会未能给实证科学提供生长发育的必要土壤。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结构总体上趋于大一统,导致了在思想领域强调一致、和谐,所以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比较强,对任何问题的把握都立足于整体。
整体的思维方式和分析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在古代,中国的整体思维方式必须是以整体的模糊为特征的,因为不了解各部分,就无法真正认识整体。
而西方从古至今,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兴起了分析的思维方式,不满足于直观直觉,必须把整个研究对象分割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对此分门别类地研究,这导致了近代学科日益分化,研究的领域日益深入,现代科学由此而诞生。
2.中华民族直观直觉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 一个人经验(包括社会的和心理的诸方面)合理外推,是儒家认识世界的模式,也是影响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能形象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
据说,孔子东游齐国途中,看见两个小孩争辩不休,一个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时离人最近,因为那时太阳大得像车上的伞,到中午只有碟子一样大小。
另一个说,早晨天气寒冷,到了中午却热得很。
因此,中午的太阳离人近。
这两个小孩所依据的都是最简单的直觉并以此进行推论:前者根据近大远小的直观感受,后者根据近暖远寒的直观感受,他们一齐问孔子,孔子无言以对,因为当两个直观感受发生矛盾时,孔子也无法解决。
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评价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整体、轻部分,重人伦、轻自然,重实用、轻思辩,重直观直觉、轻理性推理,使中国在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与西方国家形成了很大差距。
近现代科学是一个以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开创起来的。
本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分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成为更主要的趋势。
当代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把寻求一种更广泛、更普遍、更简单的理论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
这在另一个层面上为以整体为特点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要求。
既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整体性特点,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强项,那么,相信经过近现代科学熏陶之后,在分析的基础上会开创一个综合的时代,对此中华民族将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说分析的时代是由西方人开创的话,那么综合的时代将由东方人来开创。
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强调讨论、争辩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和科学问题,并认为没有必要去进行抽象的思辩,重要的是现实世界中如何妥善地处理它。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充满政治抱负的智者,他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其最高目的就是济世安民。
他的学生问他什么叫做君子圣人,孔子回答,“修己以安百姓”是最高境界,并且怀疑尧舜这些古代的圣人是否能达到这点。
孔子的济世情怀甚至也表达出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即使目标不能实现,也必须不失其志,坚持做下去。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认识论而达到了一种信仰的态度。
因此从总体上说,孔孟所开创的兼济、博施、安百姓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中华民族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演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心系天下的普遍关怀,勇于承担的使命和奉献意识。
中华民族文化在全世界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量,历经数千年各种内忧外患而终能保存、延续和发扬光大,在全世界其它文明古国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文化都已中断的情况下,独自生存,发展至今,这当然与重视现实、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