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力性治疗分析

动力性治疗分析

►►动力性案例分析
动力性案例报告大纲
一、初始访谈
- 来诊途径和方式
- 主诉:病人主要的痛苦(用他/她的话),咨询的原因(外显的症状和潜在的原因)
- 治疗师的印象和感觉
- 以前的治疗(如果有的话, 何时?多久?药物?) 以前的治疗经验带来的对咨询的期望.
- 情绪状态,病人如何描述他的疾病.
- 诊断性及动力性的考虑. 接受此病人的原因.
二、设置:时间治疗次数收费等
三、重要的成长经历
个人的发展, 家庭史, 目前心理社会状况, 专业发展, 目前工作
学校教育, 父母职业, 年纪, 结婚多久, 兄弟姐妹几个? 年纪?
童年疾病、意外事件,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死亡?
童年搬家经历,与主要的照料者的分离、丧失或变更?何时发生?多常更换照料者?
目前婚姻状况,有孩子吗?几个?年纪?
病人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评价
四、咨访关系
- 移情、反移情的发展
- 治疗联盟的建立与治疗关系的发展
- 治疗中的“关键时刻”
- 具体互动的对话:治疗师的解释和病人的回应
五:来诊者的动力学假设:核心冲突;防御机制
六:治疗计划与结果
在治疗设置内想达到什么目标?进展与目前状况,预后如何。

如果是以个案督导为目的的报告,需要在最后指出自己的困惑和督导目标
►►动力学诊断技术
一、防御机制
二、移情反移情
三、核心冲突
1、冲突是我们的一部分并贯穿我们的整个人生,是精神分析性神经症的核心。

冲突来源于基本的力比多需要,大致有:
被动和依赖相关的需要,它们与要求被呵护和依附的需要相关
主动和自主相关的需要,与被动需求之间产生特别的互动
性的需要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此点将人类所有的打击归于性驱力和攻击。

今天的观点有所不同。

攻击的需要涉及的范围很广从adgredi (攻击)到攻击性施虐
自我价值的需要越来越重要与神经症发展相关的自恋驱力促使个体努力为自身获得一个可被接受的形象
我们要区分:
1)外部冲突:如与其他人、事物、动物之间产生
外部冲突的处理方式:
调整环境,解决冲突----积极适应环境
调整自己:延迟满足、用幻想满足、中立化----成功解决冲突
2)内部冲突
由精神的不同部分或亚系统之间(如自我和超我之间)对立而产生
这些内在精神世界里的冲突不断的威胁着我们的稳定性。

在我们的人生中,它们被体验为非整合的或具挑战性的,它们由发展过程、外在压力、应激、创伤引发。

不存在没有冲突的发展。

冲突只在以下条件时才成为病理性的,如“正常”冲突面对一个期望过多的自我,或者有其他原因阻止冲突的解决。

这些内在冲突如果不能成功解决,焦虑做为一种紧张状态持续存在着。

对焦虑耐受度低的人最有可能发展为神经症。

导致退行、婴儿本能重现、固着、理想自我蒙羞、超我贬低------以症状形成做为解决方式。

2、诊断冲突的现有方法用动力学术语诊断和阐述冲突一直缺少明确解释和系统化指导,这是临床和科学进展中的严重缺陷,所有人为此感到遗憾。

3、阶段理论1)每个阶段有着典型的发展性冲突:
- 口欲期安全感、信任、早期客体关系
- 肛欲期自主性、分离焦虑、早期自尊、人际界限建立
- 俄狄浦斯期性与竞争
- 潜伏期
- 青春期自我意识、分离-个体化、自我同一性
2)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
年龄冲突类型
婴儿基本信任------不信任
幼儿自主------害羞、怀疑
学龄前创造性----内疚
学龄成就----自卑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疏远
成年期创生、慷慨---自私
老年完善、整合----厌倦生活
3)其他学者提出的基本冲突(不同作者、略提)
偏执、分裂------抑郁位点(Klein)
个体化---纠缠(stierlin)
►►操作性心理动力学诊断体系(OPD)提出的冲突类型1992年,德国的一些精神分析师和心身取向的治疗师以及精神科医师建立了名为“操作化心理动力学诊断”的工作组。

工作目标是通过增加基本的心理动力学维度来扩展以症状为基础的、对精神障碍的描述性分类。

制定了诊断性问卷和手册,使评估过程更为可行和可靠。

OPD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对患者进行心理动力学的理解。

其中轴Ⅲ涉及到动力学角度的内在冲突(潜意识冲突)。

1、个体化(自主)---依赖
依赖:不惜一切代价与他人建立非常亲密和安全的关系。

回避责任和独立,关系重要于个人利益。

对自体的感知以无助、虚弱和依赖他人为主。

过于独立:压抑自己的依赖、亲近和依恋的需要。

强有力的自主性占主导,坚信自己不需要任何人。

主导情感是对亲近、融合和窒息的恐惧。

2、服从---控制
服从:被动攻击性服从
控制:攻击性地想占据主导地位,不断寻求实现对他人或局面的控制。

丧失权利意味着威
胁。

甚至,需要奚落别人、贬低别人,目的是使自己看上去“好”。

3、照顾---自给自足
渴望被照顾:在情感上与亲密关系中的人物强烈地捆绑在一起,表达了获得安全和照顾的愿望。

个体表现出明显的依赖、粘着或苛求。

主导情感是哀伤和抑郁。

嫉妒(他们得到得更多)是常见的。

照顾他人:缺乏要求、谦虚、照顾他人牺牲自我。

主导情感是担心他人,明显的被防御了的抑郁情绪。

常感到嫉妒(我付出很多,却一无所获)。

4、自体价值冲突(自恋性冲突)
自尊感下降:体验到自体价值下降,强调个体本人多余。

主导情感是明显的羞耻感。

明显的自我贬低。

过度自信:面对他人时有种强有力的自信,就像是在努力处理令人恐惧的或真实的自体价值危机。

病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自信的,但潜藏的不安全感(假性自信)很快就被注意到。

当自恋的自体形象受到质疑时,主导情感是易激惹和愤怒。

5、内疚感冲突(自私自利与社会倾向)
内疚型:病人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接受内疚。

总是准备好为别人开脱,倾向于持续地责备自己。

表现出顺从的、过度的适应和无私的态度。

对他们的表扬或道歉可能会矛盾的激发自我批评和自责。

主动模式:内疚感被否认和压抑,而且通常被传递给了他人。

存在无意识地想要“阻挡”体验和承认内疚感。

对内疚感的压抑导致了对他人的愤怒,或愤世嫉俗的态度,这是他们的主导情感。

6、俄狄浦斯(性与竞争的冲突)
被动模式:从意识、交流和情感上压抑性欲。

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吸引力,没有伤害性,象小孩子。

主动模式:通过外表和不适当的色情的或挑逗的行为,试图成为注意的焦点并把注意力转到自己身上。

主导情感是变化多端的色情化、非常戏剧化的、竞争性的。

7、同一性冲突(同一性与不一致)
被动模式:体验到慢性的或反复的无身份感(我是谁?我属于哪里?)
主动模式:掩饰身份的不安全感,求助于补偿并回避身份的不和谐性(构建家庭传说、幻想性的家谱、借来的身份)主要的情感是担心、害怕自己的身份系统可能会因为对质而面临危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