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摘要] 为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地理教学应从提高地理教师的创造素质,体现时代创新要求的地理教材,营造适合创造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来完成培养创造性学生的使命。

[关键词] 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学生;培养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

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现有一些地理教材总的看来仍是追求地理学科系统性和规范性,开篇是“绪论”,正文中也往往是概念定义在前,举例、说理在后;对一些地理分布、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等知识往往是文字图像重复表现,并且叙述全面细致,不留“思维空间”;“思考与练习”较多的是“说出…”,“列出…”,“什么是…”等再现知识的形式,……这些无疑不适合以培养创造性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如果我们多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事实,如“上海的潮”、“浦东机场的选址”、“上海人口变化特点”、“沪宁杭工业基地”等;多提供一些利用阅读地理图表获取知识的机会,多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如“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气候变暖与变冷”辩论,“渤海湾填海造陆的利弊”讨论;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如照片、图片、漫画、新闻报道、电影、文学作品片段等;多开设诸如“研究专栏”、“阅读专栏”、“实验专栏”等等。

如此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好想、好动。

好奇心理特征的教材表述既能赢得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任务。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素质与环境的函数。

当一个人个体素质为相对定数时,环境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开发或在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是一个促进和制约作用。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提出的“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地理教学中,为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人格,尊重创造性,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创新。

因为有了尊重、鼓励、快乐、友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就会在心理安全的基础上,获得心理自由,进而大胆地释放创造的潜能。

当学生个体创造性逐步形成并发扬光大,实际就孕育、培养了一个创造性的集体,集体创造性又成为学生个体创造性进一步发展的沃土。

因为,首先集体创造性可以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的局限性,通过集思广益,能启发灵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集体创造性还可以引发相互激励,即一个学生的观点,刺激另一个学生提出新的观点。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地理课堂教学可以是:①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开放思维(方向多种多样变化的思维)。

教师可以经常
这样问:“把现状改变一下会怎样?”“如果这样了怎么办?”“把位置颠倒一下呢?”这样的假设性问题的回答不仅使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深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新情境中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创造性认识。

②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信息,即不完整的信息。

地理教学讲究“布白”艺术,在讲课中不讲全、讲绝、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利用想象来填补空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问而不答”,“答而必问”,“以问代答”,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去闭合开放的信息。

③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开放思维中形成的各种想法。

有经验的地理教师是注重教给学生整理观点的线索和方法,例如,教给学生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必然联系、以地理基本原理为线索、以地理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等重要的归纳整理方法;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归纳整理方法。

(一)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

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

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

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

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
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等。

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从而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

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

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

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

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不断变革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从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向创造型教育方向转化,对此,学校地理教学责无旁贷。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因此,笔者认为,今后的地理教学应着重从提高地理教师的创造素质,充分利用富有创造活力的学科魅力,编写体现时代创新要求的地理教材,营造适合创造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来完成培养创造性学生的使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