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方法学研究
摘要】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对妇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质量有着要的影响,本
文通过采用温经散寒、化癖止痛法;针药结合法;推拿治疗法;温针灸治疗法;
穴位敷贴廖香痛经膏;艾灸干预;辨证施膳等方法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探讨和
分析中医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方法学研究。
中医干预痛经疗效佳、副作用小,
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寒湿凝滞型痛经;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269-02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的小腹痉挛
性疼痛、坠胀,甚至连带腰酸痛不适,严重者伴有头晕或恶心呕吐,甚者可见面
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厥冷、剧痛昏厥等危象。
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等。
痛经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
病变者。
痛经的发生主要与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有关。
外感六淫主要是与外感风寒、寒湿有关,情志因素也可以导致痛经的发生,尤以郁怒最为常见。
关于痛经
的病机,腹痛发生时间不同则病机不同,经前和经期发生的腹痛与“疲+滞”等相关,经后发生的腹痛多属虚证,与气血虚等密切相关。
根据痛经的临床表现,分为肝
郁气滞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湿热蕴结型。
我院在治疗寒
湿凝滞型痛经上有独到的见解,治疗疗效佳、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
用价值。
1 中医治疗方法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
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
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的气血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
导致痛经发作。
寒湿凝滞型若经期涉水、淋雨、游泳、坐卧湿地或过食生冷食物,寒客冲任,与血搏结,血得寒则凝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而腹痛。
表现为经前或
月经期中下腹冷痛,得热痛减。
月经量少色暗或有血块,面色青白,舌边紫暗,
脉沉紧。
1.1温经散寒、化癖止痛法逐癖汤方药组成:小茵香3 g,干姜6g,延胡索9g,当归9g,川芍9g,肉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片姜黄9g。
水煎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
经期腹痛伴大血块排出或血块量
多者加三棱9 g,羲术9g以加强破血行癖之功;经期腹痛冷痛较剧者加艾叶6g,
吴茱英6g以温经散寒;经期腹痛伴腹胀、乳房胀痛者加青皮9g,乌药9g,川楠子
6g以理气行滞。
1.2针药结合治疗痛经针灸治疗主穴取关元、三阴交、次缪(双侧)、命门。
虚证用提插结合捻转补法,实证用提插结合捻转泄法。
取2寸毫针,针刺次缪得
气后调节针感,使之传至少腹,再针刺三阴交,得气后调节针感使之向上传导,
后留针30 min,每10 min捻针1次。
于月经来潮前7d开始治疗,月经来潮第1d
为止。
连续3个疗程。
中药治疗基本方用温经汤为主加减,药用熟地黄15g,当
归15g,牡丹皮l0g,制香附l0g,延胡索12 g,炒党参15g,炒白芍l0g,炙甘草
6g,吴茱英3g,肉桂3g。
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早、晚服用,自月经来
潮前7d开始服药,经停药止。
1.3推拿治疗首选冲任二脉以调节月经。
气海、关元、中极、血海、足三里、合谷等穴可行血化癖,补益气血。
按揉肝俞、肾俞、脾俞、命门等穴可疏调经气,
开通闭塞。
推、揉、攘、拿、摩腹法等手法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加强局部血
液循环,从而使滞留胞宫中的癖血消散,气机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1.4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用30号毫针直刺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三穴位治疗痛经,小幅度捻转,使患者小腹内有沉胀或麻感,再刺双
侧三阴交和足三里,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行针1 min。
然后将约2 cm长度
的艾条套夹在针柄上点燃,留针20 min。
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
于月经前
6d开始治疗至月经来潮第1天。
连续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疗效佳。
1.5穴位敷贴廖香痛经膏外贴穴位取子宫三阴交气海或腹部痛点,痛经发作
时敷贴,1 ~3 d更换一片。
1.6艾灸干预艾灸在阳虚寒凝型痛经中效果最佳。
灸的方法有艾灸、隔物灸、灸盒灸、电温灸、天灸、化脓灸等,施灸部位以神网穴为最多,其次是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
隔姜灸取穴以任脉、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如神网、命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将艾条灸关元穴和针刺三阴交结
合起来治疗痛经,效果佳。
1.7辨证施膳饮食疗法是痛经缓解期及发作期的调理方法,尤其对于原发性
痛经,饮食调理尤其重要,饮食忌寒凉生冷、忌刺激食物、忌食酸涩食物,可辨
证采用以下药膳。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0 g,生姜30 g,羊肉500 g此方有补气
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
姜枣红糖水:干姜、大枣、红糖各309。
此方有温经散寒
的功效。
2 讨论
痛经属于痛证范畴,它的特点是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
辨证
时要辨明痛经的虚实,注意疼痛的程度、部位、性质、参考素体,结合月经的期
色质量、舌苔、脉象进行全面分析,了解痛经的本源,达到“治病必求于本”。
原
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又须根据不同证类,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用药时掌握药物的类
别,用药的剂量,用药的轻重缓急,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治疗的攻守进退,
预防善后。
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与和气,通也。
上逆者,使之
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以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
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针刺治疗痛经的关键是疏理局部及全身气血,配穴原则也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辨证施治为辅。
三阴交和关元穴是用于痛经使用率最高的穴位,三阴交为足三阴
经的交会穴,调理脾肝肾,能调气行血,为妇科理血调经要穴。
综上所述,中医疗法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疗效好、副作用小,经前进行干预
还能预防痛经的发作,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海霞,王玲.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34-1036.
[2]张玉苹.痛经的中医综合干预疗法[J].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57-58.
[3]王婷婷,须义贞.痛经中医辨证治疗[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7):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