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概况苍南县位于浙江省的沿海最南端、濒临东海,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
隶属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
历史上一直属平阳县辖域,于1981年独立设县。
因地处玉苍山之南,取县名为苍南。
地理坐标为北纬 27°30′,东经 120°23' 。
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西邻泰顺县,北与平阳、文成两县接壤。
苍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资源丰富,特产富饶,并以水产、矿产、旅游三大资源和四季柚、甜橙、茶叶三大名特优产品最具开发前景,尤其是长1800米的渔寮大沙滩为我国沿海大陆聚沙滩所罕见。
苍南城区距温州市区81公里,距离省会杭州432公里,104国道自北而南穿越城区。
地理位臵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1670.1毫米。
总面积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5公里。
现辖10镇、2个民族乡。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革命委员会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关于要求分县问题的报告》。
6月18日,国务院给省政府下达批复,批准设立苍南县。
将原属平阳的矾山镇以及灵溪、矾山、马站、金乡、钱库、宜山、桥墩等7个区的72个公社划归苍南县管辖,县城设在灵溪镇。
同年11月5日,苍南,平阳分署办公。
后经几次行政区划调整,辖36个乡镇( 其中乡16个、建制镇20个),104个居民区,818个行政村,总人口122.4万。
截至2011年4月,苍南县辖10个镇、2个民族乡。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常住人口 118.46万。
流出县外人口明显多于县外流入人口。
2010年总人口118.46万人。
除汉族外,还聚居着畲、回等少数民族3万多人,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
本县汉族居民分属闽海民系和江浙民系,分别通行闽南方言和吴语瓯江片方言。
苍南也是浙江省的海洋大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
苍南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
苍南平原占三分之一,山区、半山区占三分之二。
其中平原地区河道密布,古树、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苍南是农林牧渔的综合产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名特优稀产品有四季柚、荔枝、甜橙、梭子蟹、对虾、石斑鱼等,许多产品远销海外。
“世界矾都”矾山明矾储藏量占全世界的60%。
水陆交通方便,沿海有7个港口,公路通达全县每一个角落。
2010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254.8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4.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9800元。
建县以来,“敢吃第一口,勇为天下先”的苍南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曾创造出股份制、浮动利率等十几个全国第一。
2000年来,又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浙闽边贸市场,在龙港、灵溪、金乡、钱库等重点乡镇规划总面积达1万余亩的7个省批特色工业园区,已建成3000多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使苍南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优质粮、磨菇、马蹄笋、生猪、蔬菜、席草、水产、食草动物、禽蛋等十大效益农业基地,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裕的资源。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印刷包装、塑料制品、轻纺、商务礼品、仪器仪表、食品加工等多个工业支柱产业。
其中包装印刷行业拥有近千家企业和10万从业大军,已占全国总量的15%。
市场发育较早,商品交易活跃,拥有市场76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7个,超10亿元市场3个。
中国包装印刷城、中国礼品城、全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浙福水产城、浙闽边贸副食品商城、中国塑料包装城、中国台挂历礼品生产基地、中国箱包市场产业基地名闻遐迩。
2011年开始,苍南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实施“投资驱动、沿海开发、三带协进、中心集聚、环境优化”五大战略,着力推进县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促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努力打造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综合2010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254.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33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23.05亿元,同比增长13. 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42亿元,同比增长12.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47.4:44.7调整为8.0:48.3:43.7。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2%,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3%,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
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9800元,不变价增幅11.2%,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925美元。
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达2 4.25亿元,同比增幅为1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95亿元,同比增长15.6%。
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45. 65亿元,同比增幅为 24.5%。
储蓄存款余额 191.69亿元,同比增幅为 20.2%,年末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14896元,增长18.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定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599元,同比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8939元,同比增长14.6%。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32.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9.29亿元,同比增长0.2%;林业产值0.61亿元,同比下降6.2%%;牧业产值3.83亿元,同比增长8.5%;渔业产值为14.77亿元,同比增长6.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0.37亿元,同比增长3.3%。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66.76万亩,同比增长0.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8.87万亩,比上年减少0.7万亩,下降1.4%。
受早稻因梅雨期过长导致减产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 7.13万吨,同比下降10.2%。
蔬菜、茶叶和药材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县财政投入生态公益林专项资金638.84万元,全年造林面积505公顷,四旁零星植树30万株。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全年木材采伐量9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立方米。
在2010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7家专业合作社参展,获得森博会金奖3个、优质产品奖2个,我县林业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肉类总产量15895吨,下降6.3%,其中猪肉11892吨,下降0.9%。
禽肉产量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年末生猪、羊等存栏有不同程度增长,肉禽存栏有下降,蛋禽存栏有增加;与去年相比,羊肉产量和禽蛋产量增长较多。
表2 主要畜牧产品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9.79万吨,同比下降1.0%,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6.81万吨,同比增长1.4%;海水养殖2.26万吨,同比下降15.1%,海水养殖面积为5448公顷,同比下降3.2%;淡水产品为0.73万吨,同比增长1.7%。
表3 渔业生产情况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努力提高我县农业企业贸易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精心组织140多个农业企业产品,参加2010年上海新春农副产品大联展、12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和第十九届中国乌鲁木齐对外贸易经促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开展全县名特优农产品供销采购工作,大力树品牌、拓市场。
通过这些举措,宣传展示了我县农业企业的整体实力,宣传展示了农业企业形象及农产品品牌,沟通国内外市场信息,增强了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继续推进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村庄整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全县完成待整治村建设85个,完成已整治村提升建设6个,建成“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示范村)2个,完成以乡镇为单位连片整治2个。
村庄“五大整治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村道硬化有新进展,新增村内主干道硬化28.19公里。
各地基本按照平原村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山区村庄“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
新增建设污水处理池3153立方米,新增村内河沟溪池塘整治面积1210平方米。
新增改造危旧房面积11120平方米。
各地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工作,待整治村新增种植绿化苗木(乔木)2万株,村均达到235株。
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697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219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2495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572人,有效转移就业农民6807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2%。
全县欠发达地区共实施开发农业项目370个,覆盖低收入农户集中村133个,带动低收入农户数7880户,新建农业基地面积13750亩。
继续推进下山搬迁。
新建移民小区2个、移民点6个,续建下山移民小区5个、移民点15个,实现7 06户2781人下山移民。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8.52亿元,同比增长28.4%;实现工业增加值111.53亿元,比上年增长 14.9%。
表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单位:亿元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70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2.63亿元,比上年增长34.9%。
其中轻工业产值145.11亿元,同比增长42.9%;重工业产值127. 52元,同比增长26.8%,重工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较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
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41.4%,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实现销售产值266.98亿元,同比增长35.1%,产品销售率为97.9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实现新产品产值7.1亿元,同比增长24.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升 3 个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 22.79 亿元,同比增长 19.7 %。
全县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7家,实现工业产值1 52.67亿元,同比增长30.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 6%。
其中产值5亿元-1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的企业3家。
从行业划分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七大行业产值均超过10亿元,全年实现工业产值 216.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79%。
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8.99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利润总额10.75亿元,同比增长59.4%。
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49家,亏损面为7%;亏损企业亏损额0.87亿元,同比增长36.2%。